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由提出至有藍圖達15年 基層醫療究竟是甚麼?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昨日(19日)公布,政府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最快明年第二季出台,以資助市民於私營醫療市場接受篩查及治理,又建議成立基層醫療署,制定《基層醫療名冊》供市民搜索。究竟甚麼是「基層醫療」,是否每個人都能受惠?

▼12月19日 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8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定義,「基層健康服務(Primary Healthcare)」是以實際、有科學根據並獲社會接納的方法,提供整個國家及社會都能負擔的基本健康服務。

醫務衛生局則定義「基層醫療(Primary Care)」為基層健康服務中的醫療部份,是病人與醫生(例如普通科醫生)之間的首個接觸點,涵蓋治療和預防性護理、持續醫療服務、保健及健康教育,以及轉介病人到專科醫生。

基層醫療是整個醫療系統的第一個層次,而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主要包括專科和醫院服務。
醫務衛生局
基層醫療可分為三層預防。(醫務衛生局地區康健中心網站截圖)

醫務衛生局指,基層醫療是個人及家庭在持續醫療過程的第一個接觸點,為市民在居住及工作的社區提供便捷、全面、持續、協調及以人為本的護理,包括:

1. 健康促進
2. 急性及慢性疾病的預防
3. 健康風險評估和疾病偵察
4. 急性及慢性疾病的治療和護理
5. 支援病人自我管理
6. 為殘疾人士或末期病患者提供復康、支援和紓緩治療

基層醫療可以由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提供,包括西醫、牙醫、中醫、護士、脊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師、藥劑師、視光師、言語治療師、足病治療師等。

醫務衞生局強調,基層醫療健康不只是透過醫生進行慢性疾病的控制,還包括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及早治療、社區復康等,需透過各醫療專業、社會服務界別及地區組織通力合作,才能提升市民健康,達致減少疾病負擔的效果。

早於2008年,政府公布的「掌握健康掌握人生」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之中,提出改革醫療體系的建議的全面方案,已包括「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特別是提供持續、預防性、全面,及全人的醫療服務。兩年後,「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策略文件」出爐,提出改善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策略和路徑,同年公布設立《基層醫療指南》,以及成立衞生署轄下的前基層醫療統籌處。

2019年,當年的食物及衞生局成立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在決策局層面監察及督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及後與前基層醫療統籌處合併。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指出,新冠疫情令多年來過分倚重公營醫院系統的後遺症愈見明顯,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今年內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康健中心作為樞紐,統籌為市民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並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以及推出為期3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

▼地區康健中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