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藍圖|資助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社區就醫 推名冊搵醫生

撰文:黃煦緻 陳淑霞
出版:更新:

政府今日(19日)正式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公營醫療系統長遠改革,盼減輕醫療系統負擔,包括聚焦以社區為本的「治未病」,鼓勵「一人一家庭醫生」,最快明年第二及第三季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由港府資助市民於私營醫療市場接受篩查及治理服務,首階段以高血壓及糖尿病優先,但具體資助金額有待公布。
此外,當局亦建議成立基層醫療署,並制定《基層醫療名冊》,列出合符服務質素及經定期培訓的醫護服務清單,供市民搜索,並逐步將衛生署轄下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整合至地區為本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稍後亦會下放衞生署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及母嬰健康院部分服務至地區中心。

地區康健中心情況:

+11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香港全球人均壽命最高,估計本港十多年後約有300萬人患有不同的慢性疾病,約佔總人口約37%,強調若未能及早發現及治療,將令公營醫療系統不勝負荷,故有需要由治療轉為預防為主,並以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應對未來情況。

李:2036年後或「三人同行、必有一病」

醫衞局副局長李夏茵補充指,及至2036年,300萬名有慢性疾病市民中,約有3成年逾65歲,她形容屆時香港人可能是「三人同行、必有一老」或「三人同行、必有一病」。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建議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以地區康健中心為基礎,進一步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包括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由港府提供針對性資助,予市民在私營醫療界別診斷及管理慢性疾病,首階段以高血壓及糖尿病優先。

▼12月19日 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8

盧寵茂指,高血壓及糖尿病是本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亦有數據顯示及早發現可免併發症,預期可在明年第二及第三季推出計劃。李夏茵稱,現時仍處於收費制定階段,會參考基層醫療公私營協作計劃及市場情況等,亦會與業界磋商。

被問到計劃是否旨在將市民按經濟狀況分流,她則強調「唔係想分走病人」,盼計劃可令市民及早意識身體狀況,及按需要於社區尋求合適健康管理,例如地區康健中心或家庭醫生。

基層醫療名冊 醫生已獲服務質素認證

李夏茵說,著重預防的基層醫療是服務全港700萬人,強調非僅照顧草根階層,目標是市民可在社區「搞掂小病」,每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及屬於個人的「健康戶口」,「有咩都喺家門口跟進,唔使出入醫院。」當局亦會推出《基層醫療名冊》,在名冊上的醫生已獲服務質素認證,「希望有咩病時可在社區得到治理,唔使成日去醫院、專科,大部份可以喺社區,病情嚴重就適時轉介醫院專科,穩定再返社區。」

此外,18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會逐步轉型提供一站式服務,擔任統籌角色。政府未來會成立兩個機構,第一是基層醫療署,負責決策、分配資源及制定準則,管理基層醫療服務;第二個是策略採購統籌處,利用市場知識及善用市場優勢,希望可以透過策略採購提升效率,當局表明,目標是希望全港市民「健康啲、病少啲、開心啲,預防多於治療」,並及早投資自己健康,長遠亦可減省未來醫療開支。

醫健通資料對外互通

《藍圖》亦提出提升數據互通,建議將現時有逾560萬名市民登記的「醫健通」 ,轉型為「共享醫療數據、流程管理」等用途於一身的多功能基建,並探討以大數據分析加強人口健康監測及個人健康管理。

▼地區康健中心▼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林正財表示,基層醫療與人口老化關連十分大,倘不推行基層醫療服務,未來的公營醫療系統及長者護理系統是否仍可持續值得懷疑,故透過地區康健中心令基層醫療資源可以有效運用非常關鍵,而社區家庭醫生及中醫則會擔當重要角色,達致「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

《藍圖》提出「慢性疾病的共同治理計劃」,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梁卓偉指,計劃希望可以將現有及未來新資源重新整合,令其有如「標靶式」更精準地做好資助,從而讓最有需要病友得到基層醫療或初步治理。

他舉例指,不少在普通科門診接受服務的市民,約63%都是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未來可將資源投放其中,透過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演變成「一人一家庭醫生」及管理慢性疾病,及早發現及早治理疾病。

+3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