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救」無類】提早出獄把關人 懲教心理學家智辨真心假意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終身監禁是謀殺罪最高刑罰,不過據法例,犯人也有機會提早出獄,能否重投社會,其中一個把關人是懲教署臨床心理學家,為囚犯撰寫心理報告,如評估重犯風險。如何能相信昔日暴戾的殺人犯是真誠洗心革面?在懲教署擁20年工作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李潔珊坦言,關鍵往往見微於日常點滴細節,而重犯風險較高的囚犯主有2類性格特徵:不計後果、過份自信。
攝影︰倫星揚

懲教署今年為19名青少年在囚人士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資料圖片)

【有「救」無類】接觸逾百謀殺犯 懲教心理學家︰信人生有下半場

保安局轄下設有長期監禁刑罰覆核委員會,其中一個職能是覆核終身監禁或刑期長於10年以上的犯人個案,可下令讓他們在監管下有條件釋放及建議特首下令減刑。該委員會會先參考多份報告,包括刑事記錄,懲教署提交的醫學、心理報告等,檢視罪行性質、服刑表現、是否改過自新等因素,當中為囚犯撰寫心理報告便是懲教署臨床心理學家的職責。

懲教署臨床心理學家李潔珊,為在囚人士提供心理輔導。(倫星揚攝)

撰寫心理報告 從個案的過去、性格入手

該署臨床心理學家李潔珊加入懲教署近20年,負責跟進涉及暴力的個案,至今已接觸過近150名謀殺犯。她指撰寫有關心理報告時,要認識當事人過去、心理狀態、性格、是否具備解決紛爭的能力及有否未來計劃等,並評估再犯暴力罪行的風險,應用國際認可的量表,為委員會提供意見。

謀殺案犯案心理 分目的性、反映型

李潔珊指部份謀殺案的犯案心理可主分為兩類,其中一類屬「目的性暴力」,以取得利益,如金錢、勢力,持械搶劫便是一例。另一類是「反映型暴力」,情殺案是典型例子,犯案者的自我形象較低落,社交圈子狹窄,「人是比較退縮。」解難能力較低,當累積了一些壓力,遇到解決不到的事,如「人財兩失」便犯案,「但平靜落嚟,傾返案件佢地都好後悔」。

有真心改過的在囚人士,主動與昔日視為敵人的所員和好。(倫星揚攝)

昔日好好先生壓力爆煲 一念之間犯案放火

「當人嘅嬲怒累積到,變成好似壓力煲。」李潔珊指當刻一觸即發的暴力,嚴重性是意想不到。她分享一個案例,犯案者原是「好好先生」,做生意養妻活兒,但隱藏自己心事,唯一朋友只有養的狗,後來遇車禍死去,令他自責是否照顧得不夠好,巧逢收「保護費」的人又再踩場,「幾樣受壓下終於爆煲」,於是他綁住那人並點火,那人大叫救命,至他自己亦燒著才「醒一醒」,即時取水救火,雖無人死,但因嚴重傷人而被判較長刑期。

過份自信 重犯風險高

現時懲教署與香港中文大學發展一套本地化的評估工具,分析重犯暴力風險的元素。李潔珊稱研究發現,再犯事風險高的個案中,可分為2種特徵,其中是性格衝動、凡事不計後果的人;另一種是過份自信的人,抱僥倖心態,「我好叻嘅,唔會俾警察拉到,拉到都唔會告得入。」

囚犯訛稱有家人支持 實際上與家人已失聯

那麼如何去分辨一個人是真誠悔改?李潔珊指除犯案記錄、服刑記錄及心理評估外,日常點滴細節是關鍵,亦即懲教人員在監房的觀察及報告,如曾有在囚人士向她表明,若獲釋會與家人同住,「我問佢,係咪大家都有默契?佢答係。」結果翻查記錄,他並無家人探訪記錄、亦無書信往來。

有壞個案,亦有好例子。李潔珊稱曾有報告指,有位在囚人士完成心理輔導課程後,邀請所員在證書簽名,且無排斥曾與他有口角的所員,「以前是好憤世嫉俗,傾唔夠幾句就郁手嘅人,今天同你講,我唔介意。」

據懲教署統計,過去3年獲長期監禁刑罰覆核委員會批准,按「有條件釋放計劃」及「釋後監管計劃」釋放並完成監管的個案,均沒重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