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設施或將完成任務 倡為未來準備 建換轉式隔離病床強化應變
新冠肺炎確診數字回落,政府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下,市民漸漸重投疫情前「正常」生活,想必大批隔離病房及不同社區設施等亦逐步完成其「任務」。回望本港隔離設施的演變,由2003年沙士前不足200張隔離病床,到今天已大增至逾萬張不同類型的隔離病床,增長步伐之快前所未見,亦有賴這些疫情下急促增加的抗疫設施,才令我們撐得過這3年來一點都易不走的抗疫路。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隨著確診數字回落,社會越來越多聲音建議可將現時的社區隔離設施改作其他用途,包括解決住屋需要等。筆者在想,若回到2003年時的香港,整個社會在對抗沙士疫情時,應該從沒想過這類隔離設施的需求之多、其後由國家援建興建速度之快及供應量之大,最終竟或可能成為解決短期房屋需要的辦法之一,也算一舉兩得。
記得在沙士疫情爆發之初,全港隔離病床數目僅約177張,隨著沙士疫情漸趨嚴峻,筆者構想及參與趕製不少臨時性質的隔離病房以對抗疫症。其後以防沙士在當年冬天重來,僅半年內將約1,400張現有普通病床改建成隔離病床。筆者和團隊不但在緊迫時限下完成任務,當年更首創可轉換式病房設計,其通風系統可由高規格隔離配置迅速地轉換成一般用途,以供病房在非傳染病大流行時,換作普通病房方便運作及低能秏使用。
記得沙士疫情爆發時,筆者見到同事在普通病房工作時受隱形帶病毒者感染,其後因此著力嘗試能否找出方法把普通病房以簡單工程手段作通風安排改動,從而改裝成有減低傳染病傳播風功能的病房。當年工程後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經改裝後的病房,在流感高峰期間有效減少院內傳播,故反映此類普通病房在「後疫情」時期亦有其作用。筆者因相關設計獲得了2012/13 年度工程師學會的創意獎,更獲世衛及聯合國邀請多次到訪印尼,以專家顧問身份協助當地人以較低成本去建造及改裝公立醫院普通病房成為正規隔離設施。
可是,沒想到比沙士更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在約2019年底及2020年初出現,其傳染力之迅速即令全球各地大大小小城市淪陷。已有對抗沙士經驗的香港雖未有掉以輕心,但最初仍以依賴當時約1,400張隔離病床去應付所需,萬料不到一波又一波疫情來襲,至第五波時香港確診數字更以空前速度地上升,幸好本港早在疫情之初已急急考量趕建臨時隔離病房、感染控制醫院及社區治療建設等,其時筆者肩負全速增建臨時醫院,及在現有醫院內改建二、三線隔離病房及院外的大規模社區治療中心,特別重要的是得到國家援助建設成主要的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及各大型方艙式隔離設施,最終亦能滿足史無前例龐大並緊急的病人隔離需求,渡過極艱難的時刻。
在新冠第五波疫情時,本港整體的公營醫療設施中已有約一半病床改裝為為一、二及三線隔離設施,可在不同程度疫情來襲時聯同一線病隔離房迅速作出應變;而新落成的醫院亦具可增加備用隔離設施或能力,包括將興建更多轉換式隔離病床等,未雨綢繆。
因應今次新冠傳染病的不同而多變特性,本港亦應進一步檢視所有室內場所環境的通風防疫能力特別是見到高危的安老院舍等,或許需在大型室內場所如運動場等加入隔離配置設施包括通風系統及可分隔使用的通道,當疫情來襲時以方便轉作大型社區治療中心用途,防患於未然。在通盤考慮全港整體的備有的抗疫設施下,好好為長遠對未知的任何疫症做好更佳防範及準備。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