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之最】何栢良「掃街」愛食臭豆腐 貼地專家最驚乜菌?

撰文:黃卓然 張美蘭
出版:更新:

穿上醫生袍、帶上口罩,每日穿梭病房與實驗室,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一直站在本港防疫最前線。
生於1960年代的何栢良,除下醫生袍,是不折不扣的貼地香港人。醉心細菌研究的他,原來對港式街頭小食亦瞭如指掌,更帶同《香港01》記者,一同街頭「覓食」,尋找飄香撲鼻的臭豆腐。他一啖一啖吃得滋味,左一句「正」,右一句「正」, 感嘆:「十大美食,臭豆腐都應該是三甲」。

微生物專家何栢良,平日原來喜愛「掃街」。(羅君豪攝)

擁有權威、醫生、專家光環,私底下的何栢良是尋常小市民。他閒時喜歡種花,對港式街頭小食更是喜愛有加。旺角花園道口一間小食店的臭豆腐和生菜魚肉,更是他十多年來的必吃之選。他拿起一串臭豆腐吃得津津有味,盡顯老饕本色:「十大美食,我相信辣魚蛋排首位之外,臭豆腐都應該是三甲。」他即席分享食臭豆腐心得,就是要面壁食,笑說:「有甜醬比較麻煩,面壁確保不會被人影相。」

如果樣樣都不吃 沒有人生樂趣

街頭小食一向予人感覺不衞生,撈起一匙生菜魚肉的何栢良打趣說:「這裡是店鋪,不是無牌小販,(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下面部門發牌給人的。」他又補充:「如果說菌,食魚生多過這碗多多聲。」吃了兩口,他又連忙補充:「臭豆腐是油炸,當然會有萬年油、反式脂肪,所以間中食啦,不要多吃。對心血不太好,間中食沒什麼問題,如果樣樣都不吃,沒有人生樂趣。」但即使再貪吃,亦有揀擇的時候,他強調魚生刺身、醬油蟹等未經煮熟食物,會有大量細菌及寄生蟲,他是不會吃的。

+2
何栢良吃臭豆腐的心得,是要落甜醬及「面壁食」。(羅君豪攝)

不怕掃街 怕惡菌

何栢良在1994年加入臨床微生物科工作,多年來一直守護在疫症最前線,是微生物權威之一。他語重心長說,現今傳染病頭號殺手已經不是愛滋病、伊波拉、而是抗藥惡菌,亦是他過去專注研究的範圍之一。何說,一些發展國家如美國亦已失守,分別在社區和醫生出現大量無藥可醫的抗藥惡菌,情況已失控。

在香港,2011年亦曾經有幾間公立醫院,大規模爆發抗藥腸球菌VRE,何指,當年有醫管局管理層都認為,醫院已淪陷,但束手無策。他當時堅持到前線了解各醫院防控措施,努力游說不同持份者要繼續努力,最終有賴醫護上下一心,努力做好消毒、清潔工作後,疫情終見受控。

抗藥惡菌其實是對傳統抗生素無反應的細菌,近年數量及種類愈來愈多。何栢良分析,除了人類及畜牧業濫用抗生素,出現抗藥惡菌最關鍵原因,是無藥廠願意花錢研究及生產新的抗生素。他說:「最新一種抗生素,已經是30年前研發。」他慨歎,藥廠只把資源放在有豐厚回報的地方。他坦言,對抗惡菌,即使是普羅市民亦可出一分力,做好自己個人衞生,出入高危地方如醫院、診所、老人院要用酒精搓手液;幼稚園亦是高危地方,家長需要教導小朋友養成洗手習慣。

何栢良說,本港在2011年亦曾經有幾間公立醫院,大規模爆發抗藥腸球菌VRE。(江智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