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母女居漏水劏房屎水倒灌 團體倡設評分制取締最劣住屋
劏房圍城內不少住户深受困擾,與女兒蝸居僅百呎劏房的單親媽媽阿嬋,飽受漏水及渠管淤塞困擾,曾試過睡地板長達兩年,屎水倒灌,亦只能自行通渠,「屋漏偏逢連夜雨」迫使她練就一身「好本領」,「但都係環境所迫。」
不少劏房涉環境惡劣安全隱患,民間團體「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倡議,以風險評估設兩級制,訂立取締劏房時間優次。平台期盼新一屆政府展現解決問題決心,包括確立取締劏房時間表,目標是十年內劏房數目減半,並配合妥善的安置政策,興建不少於一萬個市區安置單位。
平台早前綜合街坊、前線社工及學者等意見,整理出民間取替劏房方案,建議分兩級制,首先根據劏房所在大廈的結構狀況,例如牆壁或樑柱有否裂縫,若屬危樓,則需即時取締及完善安置受影響居民。
按樓宇狀況、衞生條件、消防安全評定
若未有即時危險,則按由五大準則釐定的評分制,判別其環境惡劣程度,包括樓宇負荷、臨時構築物狀況、大廈管理及衞生條件、窗及渠管情況及消防安全,以決定其取締優次,其中樓宇負荷及消防安全佔分比例較高。
評分制以100分為滿,若其中兩項準則分數逾半,或整體評分高於40分(大廈沒有法團)及50分(大廈有法團),則應啓動取締程序,並由政府派員檢查,若確認劏房不合人道標準,及對住户構成即時或慢性侵害,需勒令業主還原單位。
與女兒蝸居觀塘100呎一劏七劏房的阿嬋,居劏房達七年,她苦笑自己為「資深劏房户」,每日面對屋內不同問題,已練就一身「好本領」,但她直言受環境所逼,「好多憤慨,真係住劏房住多一日都嫌多。」
阿嬋指,舊居有嚴重滲水,「天花啲水跌晒落床」,需「打地鋪」訓足兩年,「自己唔識游水,但成日發夢喺海洋游吓游吓」,屋內亦有嚴重裂縫,「有一部分係露台改建而成,都會擔心成個冧咗落去。」
「落雨就好似水簾洞」
阿嬋母女兩年前遷至現時居所,環境略有改善,但窗邊仍有漏水,「一落雨就好似水簾洞」,亦有嚴重塞渠問題,屎水不時倒灌,「兩、三個月就塞一次,我依家就好似非標準通渠師傅咁,有時個女都要幫手,佢咁細個,都覺得好難為佢。」
屋外亦危機滿佈,公共地方滿佈雜物外,「消防門都長期關唔埋」,擔心存有消防隱患,據上述的劏房風險量表作評分,其分數已超標。阿嬋嘆指,劏房屬「畸型」產物,盼港府從速解決,並安排完善的安置方案,亦可考慮善用現時已幾近閒置的檢疫中心,改建為過渡性房屋。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召集人鄧寶山指,方案主張由劏房住戶評分及上報,亦冀政府共同參與,按風險程度決定取締優次,並積極執法,「唔係要即時取締晒,但希望係有序同逐步。」他強調,要取締劏房,必須配合完善的安置政策,以60至70年代的木屋區居民為例,亦獲臨屋區和及後的中轉屋安置;港府亦有興建單身人士宿舍,逐步取締籠屋。
鄧寶山認為,新一屆政府即將發表施政報告,必須顯示急市民所急的決心,訂立取締劏房時間表,十年內劏房數目減半,並興建不少於一萬個市區安置單位。
他又指,港府另需對新建劏房作發牌規管,並嚴格執行,亦應訂立居住單位最低標準,包括分間數目及廚廁規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