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2|WWF促設可持續發展辦公室 訂立全面自然保育政策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10月19日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撰文促請當局盡快訂立全面自然保育政策,並建議設立可持續發展辦公室,作出全面的空間規劃,把發展融入自然保育當中。WWF舉例指,當局設計北部都會區須融入環保基建概念,將擬議濕地保育公園周邊地域發展成「智慧海綿城市」,用以減低氣候暖化對將來沿海地區所帶來的影響。
WWF又認為,當局須強化本港的生物多樣性,首要工作是要定期發布香港生物多樣性指標報告,並須跟上國際標準,在2030年前將海洋保護區擴大至本港水域的30%。
▼北部都會區三個濕地保育公園擬議選址▼
▼全文▼
香港急須一套全面的自然保育政策
撰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經理 - 保育政策譚芷菁
新一屆政府將於10月19號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近日,特首亦展開多場公眾諮詢,力求凝聚社會力量,集思廣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希望新一屆政府能夠盡快採取一套全面的自然保育政策,將保育融入到香港未來發展的藍圖,引領香港成為亞洲最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上任後曾發布網誌,透露環境及生態局將會努力為香港市民締造一個更全面、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我們樂見局長將「締造宜居環境」放在工作重點,並更全面建設香港的生態文明,這與本會一直以來倡議的「全面自然保育政策」原則上相同。
實行全面自然保育策略,成立北部都會區辦公室
不過,實行一個全面的自然保育政策需要得到跨局部門的支持及協作。以政府重點發展的北部都會區為例,政府應該設立一個可持續發展辦公室,並透過積極及全面的自然保育策略,作出全面的空間規劃,把發展融入自然保育當中。北部都會區具極大潛力可發展成爲大灣區以至其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典範。但設計北部都會區時,一定要結合保育,融入環保基建概念,將擬議濕地保育公園周邊容許發展的地域締造成為「智慧海綿城市」,用以減低氣候暖化對將來沿海地區所帶來的影響。這不但可以美化城市空間,為市民帶來美好生活及安全的家園,更可以保護野生物種,維持濕地生態系統服務。
綠色空間在一個美麗及健康的城市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香港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貌與現代的城市景觀融合,在全世界都難得一見,因此,我們更加需要維持及保護香港珍貴的自然環境。因為大自然不僅為香港人提供放鬆身心的好去處,更提供一系列生態系統服務,我們平時食用的健康食材、潔淨水源,呼吸的清新空氣,都來自於大自然。香港的濕地系統更守護著我們的城市免受極端天氣的破壞,提供天然的防洪措施並儲存二氧化碳。
積極應對氣候危機,建立綠色金融標準
香港的碳足跡遠超於本土以外,在全球共同對抗氣候危機的行動中,香港應該跟隨其他國家及地區的步伐,在挑戰中尋找新機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更應擔當領導者角色並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香港應建立可信和有效的綠色金融標準,吸納外資湧入,為香港帶來顯著經濟增益。
除了綠色金融,當局在推行環保淨零碳城市時,還需要考慮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在建造離岸風力發電場前,香港應開展健全而具前瞻性的海洋空間規劃,確保不會破壞海洋生態,達至發展與保育共融。
強化香港生物多樣性
對於強化香港的生物多樣性,本會認為首要工作是要定期發佈香港生物多樣性指標報告,掌握本地的狀況及趨勢,從而能夠防患於未然。此外,強化海洋生物多樣性能夠帶來顯著的社會經濟裨益,包括戶外康樂、生態旅遊和漁業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跟上國際標準,在2030前將海洋保護區擴大至本港水域的30%,量化積極保育策略。
聯合國報告中已警告現時面臨絕種的動植物物種達一百萬,香港作為全球貿易中心,亦應承擔起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責任。除了加強打擊非法野生生物的力度,香港還是海鮮全球海鮮消耗第八的地區,港人對海鮮的選擇正在影響全球的漁業狀況。為促進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香港應設立一套海鮮標籤系統,提高海鮮供應鏈的透明度,具體在預先包裝的海鮮產品上提供來源地、生產方法和物種學名,以助市民容易選擇環保海鮮。
除了提升生物多樣性,我們亦應為努力實現2030年「淨塑自然」的目標,訂立全面,創新和具法律效力的廢物管理系統,解決現有的「老、大、難」的環境衞生問題。以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爲例,WWF建議政府以「CATCH」為原則,即循環 (circular),富彈性 (adaptive),透明 (transparent),便捷 (convenient)和全面 (holistic) 以確保此計劃能重建大眾對於回收系統的信心,解決存在已久,牽涉範籌廣泛,難以解決的塑料污染問題。
我們期望新一屆政府能夠履行承諾,盡快製定一套全面的自然保育政策,並下定決心,達到正向自然 (Nature Positive) 的目標,於2030年之前提升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同時讓市民有一個宜居安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