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日本急起直追辦國際藝博會 業界嘆被包圍:我哋要有危機意識
「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另文體旅局新成立,文藝界及外間關注業內未來發展,著名設計師劉小康認為,內地不乏藝術發展蓬勃的城市,本港需了解自身優勢及鄰近競爭者,始能發揮所長;典亞藝博創辦人及總監黑國強則指,不少亞洲國家積極發展藝術市場,亦急起直追,例如韓國剛順利舉辦大型藝博會Frieze Seoul、日本明年亦將有另一國際藝博會,直言本港正被包圍,「我哋要有危機意識。」
有觀眾則指,對官方未將文學納入討論及建設文學館略感失望,有歷史學者則提議,應引入教育課程或活動推廣書法。
《明報》今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多位藝文業界代表參與專題分享。著名設計師劉小康表示,要發展創意產業,除交流以外,亦要抓緊機遇,促成合作。他提到,97年回歸前後以至約2010年,本港於創意產業具國際性,惟隨後新意欠奉,「畀人追過咗,我哋講承先啓後,但有無承先到呢?」
他又謂,自己從事設計行業,明暸置身其中,需要清楚市場需求及競爭,放諸本港藝術文化定位,則需了解自身優勢,「(內地)12億人口,點會靠你咁細嘅香港做中外文化藝術中心?」他提到,北京及上海的藝術發展蓬勃,南京及蘇州亦愈戰愈強,他認為據其個人大膽假設,本港或被視為大灣區內中外文化藝術中心的對外窗口。他續指,大灣區既是同伴,但倘本港未能融入,則面臨最強競爭。他以深圳為例,對方有十大文化基建,不容忽視,認為本港應把握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幫到大灣區嘅話,等於開拓5000萬人口。」
典亞藝博創辦人及總監、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黑國強則指,本港自開埠以來,已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目前則要重點強化及為創意產業「啓後」 。不過,他又明言,本港缺乏藝術公關推廣專才,需逐步建立人才庫,推動藝術文化前瞻及願景。除引進外來文化外,「走出去」亦是重中之重,黑國強指,韓國近日主辦大型藝博會(Frieze Seoul),獲韓星等群星拱照、全力支持,日本亦將舉辦另一國際藝博會「東京現代」(Tokyo Gendai),面對鄰近競爭對手,「香港已經係被人包圍。」他又謂,自今年起,外界追趕進程快,「我哋要有危機意識。」
有「戲劇教父」之稱的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及總監毛俊輝則指,本港要做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則需聚焦當下,而非注視「過去式」,亦要有實質內容及想法,「唔要口號式」,另要重新調整九大及中小藝團資助政策。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則認為,期盼當局訂立清晰績效指標(KPI),包括資源分配政策。他又提到,港府亦要思考港府資源應否擴展至商界,「係咪只開放畀NGO(非牟利機構),繼繼唔畀商界呢未來會唔會切實合作?。」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立法會議員劉智鵬則歎喟道,書法是國粹,「但依家已經無人識揸毛筆。」他認為本港應引入教育課程或活動,「教吓書畫或全民拎吓毛筆寫吓嘢。」香港當代文化中心創辦人及總監黃英琦則謂,主流社會未必認同本港是文化之都,「同圈內認知有好多落差」,認為長遠應改革藝團資助政策,否則難持續發展,更遑論推動產業化。她又謂,韓國文化部及教育部有設專責機構,聯合推動文化藝術人才互換,認為港府可借鏡。
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則指,將文化及藝術發展結合是世界大趨勢,趁未通關之際,本港可善用時間思考定位。旅發局的海外調查亦顯示,旅客已不只追求「食玩買」,更期望有深度及浸淫式旅遊體驗,包括了解當地文化歷史。此外,調查亦顯示,「文化之都」是吸引旅客到訪因素,惟本港非其中之一,認為可循此方向繼續推廣及發展。
香港演出業協會副主席許冰心則指,演唱會可展示文化軟實力,且本港不少演唱會亦加入傳統藝術元素,例如表演藝術及中樂演出,故流行文化及傳統藝術互無衝突,盼港府可擔任橋樑及考慮推動演唱會旅遊(Concert Tourism)。
有台下觀眾則提到,對一眾高官及分享嘉賓並無將本港文學納入討論略感失望,他指西九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不時將西九M+與巴黎龐比度(Centre Georges-Pompidou)相提並論,惟對方有設文學館,且西九文化區發展初期,國家大師饒宗頤亦有倡議建設文學館,但最終不了了之。他認為,文學是文化靈魂,乏其存在的討論則顯得蒼白,「德國、上海,甚至台北都有文學館,但係香港就受到忽視,文學係孤兒。」
▼ 9月8日 「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