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症狀|香港出現首宗輸入病例 病徵、傳播途徑及港府應變一覽
「猴痘」(Monkeypox)曾在全球多個國家爆發,消息指,香港今(6日)錄得一宗輸入個案。《香港01》整合猴痘相關資訊、港府應變方案及疫苗採購及接種情況,一文了解兼預防猴痘。
「猴痘」感染個案近月於歐洲及北美等多個國家急增,世衞已於7月將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本港亦高度戒備,於6月已將猴痘列為法定須呈報的傳染病,並為應對猴痘制訂「準備及應變計劃」,一旦本港出現猴痘個案甚至爆發時,可以按風險評估及對社會健康影響,立即啓動「戒備、嚴重或緊急」機制。
截至本月2日止,本港並無發現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確診個案,港府指將循「盡早發現、隔離和治療」三大方向,預防猴痘。
衞生防護中心已加強抵港旅客和本地社區人士監測,港府亦表明,已預留設施供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檢疫,亦已加強猴痘的實驗室監測工作,及檢視公立醫院應對猴痘病人的準備工作,另正與疫苗藥廠進行最後商討,盼於今月內引進首批疫苗。
「猴痘」症狀及傳播途徑: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在感染猴痘後的首數天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在發燒後約1至3天,口腔內會出現潰瘍,身體其它部位會出現皮疹。病徵一般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在過去的猴痘爆發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1-10%。
當人與受感染的動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觸,便可能受感染。人類如果被野生動物咬傷或抓傷,或直接接觸其體液,都可能會受感染。長期面對面接觸引致的飛沫傳播,或直接的體液接觸 (例如透過性接觸),亦可能令病毒人傳人。
衞生防護中心指示全港醫生呈報懷疑猴痘個案準則:
須符合臨床和流行病學兩大因素。
1/ 臨床因素:出現非典型症狀包括無法解釋的生殖器、肛門生殖器或口腔病變(例如潰瘍、結節)或直腸炎;或全身症狀,包括發燒、淋巴結腫大及肌痛等。
2/流行病學因素:患者要在發病21日內曾到過猴痘流行國家,包括喀麥隆、剛果民主共和國及尼日利亞等;或者曾到過非猴痘流行國家,如比利時、加拿大、法國及德國等,而與出現類似皮疹或確診猴痘的人士接觸過,或定期有男男親密接觸人士。如病人在病發21日曾接觸死亡或活生的野生動物,或非洲猴痘流行國家的動物,又或曾使用由相關物種製成的面霜、乳液、粉末等,亦符合流行病學因素。
▼張竹君今年5月向私家醫生發出以「警惕猴痘」為題的信件▼
治療方案:
-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於今年6月曾以書面回覆指,支援治療是治療猴痘的主要方法,包括確保患者補充足夠水分及營養,以及治療任何繼發性細菌感染。大部分個案在支援治療下均會康復。病人若在接受支援治療後病情仍然轉差,則可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惟該情況並不常見。在對猴痘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當中,西多福韋已在香港註冊,並一直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其他病毒感染。衞生署得悉有天花疫苗獲海外藥物監管機構許可用於預防猴痘感染,正積極向相關藥廠查詢有關疫苗的供應情況。
疫苗採購及接種:
-今屆港府於本月2日表明,正與疫苗藥廠進行最後商討,盼本月內可引進首批針對猴痘的疫苗。
-世衞表示現階段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但建議為高暴露風險人士,包括男男性接觸者,作第一級預防疫苗接種,即暴露前預防性接種。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聯合科學委員會早前發表猴痘疫苗暫擬共識建議,中心計劃當錄得猴痘傳播情況時,會為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安排自願性質的猴痘疫苗接種,以防止病發,以及為高暴露風險的人士,包括負責照顧猴痘病人的醫護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和照顧動物人員,以及其他社區高風險群組等,安排暴露前預防性接種。
今年1月至9月1日,部分受影響的國家及地區包括:
世衞共接獲102個國家或地區呈報合共51,163宗實驗室確診猴痘病例,包括17宗死亡個案。
全球最多猴痘病例國家/地區十大(共佔全球報告病例的87.8%):
1/ 美國 (18303宗)
2/西班牙 (6543宗)
3/巴西 (4876宗)
4/ 法國 (3558宗)
5/德國 (3480宗)
6/英國 (3413宗)
7/秘魯 (1496宗)
8/加拿大 (1228宗)
9/荷蘭 (1166宗)
10/葡萄牙 (846宗)
上述資料來源:衞生防護中心猴痘專頁、立法會書面回覆文件、政府新聞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