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針灸銅人助中醫學生辨認穴位 新科技令醫學發展走得更遠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不少新技術應用於改善醫療儀器或治療方法上,不要以為只有西醫受惠,新科技亦有助推動中醫教學儀器發展。如講究下針準繩度的針炙治療,醫師在病人身上找出正確穴位十分重要,有工程師想出透過3D打印技術去「印製」出可作教學用途的「針炙銅人」,並以擴增實境技術(AR)將人體逾370個穴位精準呈現在銅人之上,令中醫學生更容易掌握施針技術。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若修讀中醫學科,針然療法可算是必修的其中一課,不過學生們往往會面對難以覓得適合對象去練習施針及尋找正確穴位的難題。以往中醫學生上課時,老師多以列滿不同穴位位置的「針灸銅人」作示範和協助教學,但此類教學用道數量不多,學生們未必經常以此練習。
隨著立體打印技術日趨成熟,早前有在職工程師靈機一觸,在工餘時花時間研究,想出以3D打印技術「印製」針灸銅人,更與來自香港醫學博物館的團隊一起自行研發及改良熔融沉積成型立體打印技術,成功以較低成本「鑄造」出六呎高的「3D針灸銅人」。
團隊亦將超過370個穴位及相關資料,透過 AR 擴增實境技術精準地呈現在「3D 針灸銅人」之上,可以準確調校這人體針炙模型的穴位,配上定位系統、紅外線發射器,通過追蹤用針者指針位置及判斷指針是否指向正確的穴位,判斷下針的準確度,相較目前一般常見的針炙穴位塑膠模型人需要埋入傳感器及導電線,佈局較簡單,製作亦更容易。
這甚具創意的醫療教學用具不但成功在香港工程師學會創意獎比賽2021中獲得「發明」獎項,項目亦已取得專利,更可於本港作公眾教育及中醫學生訓練之用。這比賽是筆者時任學會會長時,以「相信可看見,創新成銳變」為年度主題口號,以推動創科所舉行的其中一項工程師創新創意活動。筆者這理念的來由是因創科是從無到有,理應是從沒有人見過,有別於一般事物要親眼看得見才令人相信。
事實上以創科去解決各式各樣人類面對的問題是作為一個工程師的本份,而在工程師生涯中想必會面對各種難題,或許總會想到可利用更好更新的意念去解決問題,但最困難是如何令一眾具新意念的工程師們,願意走出舒適區轉到創科創業的另一跑道。筆者認為關鍵是要製造一個空間讓他們能兼顧現職工作,同時可以在工餘時嘗試實踐其新理念,繼而為他們鋪設能全身投出創新科技工作的創業之路,寫下人生新章之餘亦可為本港創新工程界出一分力。這亦是筆者首創建立於香港工程師學會內的「工程企業家平台」(The Enginpreneurs Hub) 的目的。當然要放棄日間工作及收入而投往創業道路已是不容易,加上將創新科技商業化亦都會難到不少工程師,有機會筆者會細談這種種問題。
除了中醫教學,科技的應用更延伸至問診上。在新冠疫情下,不少人因確診或被列為密切接觸者而無法親身求醫。因此,有診所新增視像問診服務,甚至公立醫院亦逐漸引入遙距醫療服務。早前當局回應議員提問時便曾提到,當局正透過流動應用程式及供醫護使用的臨床管理系統試行提供遙距醫療服務,包括為不同病人設計康復訓練方案,協助他們毋需親身到達醫院,亦可家中進行康復練習;當局亦於部分門診診所及醫院實施試驗計劃,為合適病人提供遙距診症服務,亦免卻部分病人長途跋涉到醫院,和省卻甚長的輪候時間。
不過,當局亦提到,遙距醫療也有其局限,未必適用於所有病人,如病人需要接受醫生臨床檢查,就必須親身到達醫院。但總括來說,新科技不但推動中及西醫療施備和教學方面的發展,在疫情下亦為有需要病人帶來方便。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