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助準確計算消防系統表現 建築物防火設計具更大彈性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屋宇裝備工程涉及的範圍甚廣,由建築物的空調通風、供水、供電到升降機運作等,一幢大廈的「命脈」彷彿掌握在屋宇裝備工程師及從業人員手中,當中較關鍵的工程可數消防系統。當局對消防設施有嚴格指標和審批要求,但隨著不同類型建築物湧現,硬指標未必能切合實際需要,因此當局早年針對部分特殊建築物設以「表現為本」準則,令建築物能具更大彈性去處理不同消防要求。近年配合智能科技應用,可更快捷和準確地審視不同樓宇,包括醫院等是否符合《消防條例》要求,進一步保障使用者安全。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前文曾提及屋宇裝備工程師主要涉大廈「風、火、水、電」四大範疇工程,其中「火」便是指消防系統,亦是屋宇裝備中較為重要的一環。一般《消防條例》多以空間作為設立防火分隔的標準,例如達至某一面積、樓底達至某一高度的建築物,需按要求設立不同防火分隔區,或設走火樓梯等,但部分建築物,如樓底較高的體育館等,根本難以在中間設立區域阻隔火勢蔓延,若過分跟隨法例要求,或影響建築物內的日常運作。

因此,當局於90年代末針對部分設計或用途較特殊的建築物,如機場、大型車站、大型貨倉或設有中庭的大廈等,容許他們以「表現為本(performance-based)」作為設計消防系統的要求,而毋須硬性跟隨相關法例下的指標;另外部分建築物,如由舊建築重建或改建的大廈或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等,其大廈結構或難以符合現今已更新的《消防條例》要求,因此以表現為本的方法為建築物審批帶來更大彈性,但安全性仍然是首要考慮。

在這需求帶動的發展下,本港亦出現不少具前瞻性的消防工程學研究及應用,消防相關碩士課程亦已見規模。當中在香港消防工程學術界的領頭人物包括已榮休的理工大學周允基教授,及筆者的港大同學、城市大學袁國傑教授等。

以表現為本的消防工程學設計,主要按一般人在大廈發生火警時,於不同條件下計算其維生程度去作評估,包括測試建築物內溫度、熱幅射強度、煙的濃度和現場環境的能見度,亦包括聲音傳播所影響範圍計算等。近年智能科技的應用擴展至不同範疇,工程人員能利用電腦模擬系統,更精確計算建築物在火警時的燃燒溫度、熱幅射強度和濃煙的擴散速率及沉降程度等,加上大廈使用者的所需逃生時間等,而在屋宇建成後進行的實地測試,令數據更趨完善。

新科技有助確保大廈消防系統對使用者有更高的保障,而隨著技術進步神速,或許能令消防系統的設置有更大彈性,不但加大建築物設計靈活度,對屋宇裝備及消防工程的發展亦帶來益處。至於醫院內的消防系統有何演進,下文再說。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