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貨街巿易成病毒傳播途徑 學者促以科學方法加強管理
筆者從事醫療工程工作多年,今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亦參與了不少不同隔離設施的改建及加建,令染疫者獲合適治療。疫情現時暫見緩和,但不禁會想自早年沙士出現到今次新冠突襲,下一次新傳染病來襲將是何時?又會否如現時有說法指病毒會在街市由野生動物傳播予人類?街市是否問題徵結所在?然而逛街市是不少華人的生活習慣,更是尋找新鮮食材的必到之地。為減低傳播風險,有學者認為當局應採取更科學的方法去處理濕街市問題,尤其對新鮮屠宰和出售牲畜和家禽的濕貨市場進行更嚴謹的管理。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新冠肺炎爆發之初,有指病毒傳播與海鮮市場野味買賣活動有關,而2003年沙士爆發時,有專家亦曾於果子狸身上找到冠狀病毒,疑病毒傳播與食用野味有關。因此,今次疫情爆發之初,不少人對濕街市的環境衞生、甚至通風等問題都特別關注,因一般在屠宰後檔販會用水沖走血跡,或造成衞生問題,也就是濕街市名稱的來由。
近年街市環境已有不少改善,但整體環境未必達到最高標準,市民在疫情高峰期時會減少到街市購物,但隨著疫情緩和,街市再次「迫爆」人流,如港人仍會為購買新鮮雞隻光顧街市雞檔,尤其華人傳統過節要劏隻活雞,而拜神用新鮮活雞亦是常見祭品。其實工作以外筆者是個舊街市迷,總喜歡在週末逛街市,跟熟絡攤販閒聊,不但知道哪裏食品新鮮價廉,其產源及炮製美食竅門亦能從中知曉,饒富人情味。而商販每天接觸各色人物,算得上是民情專家,與君一席話獲益良多。
既然傳統習慣難改,有學者提倡以科學手法去管理濕街市。筆者早前有機會和任Centre for Applied One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 Advice 主任的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講座教授Dirk U Pfeiffer談話,了解到他一直提倡大眾需更有效地應對人類、動物和環境健康問題。在全球抗疫之際,Pfeiffer 教授已警告指下次大流行情況可能更糟,認為全球應從大流行中汲取教訓,包括採取「健康一體化(One Health)」方法來更好預防傳染病。
過去相關文章顯示,本身為獸醫流行病學家的Pfeiffer教授所指「One Health」,不僅是醫務人員與獸醫和病毒學家一起工作,共同處理人和動物等健康問題;亦需要基於真正跨學科研究和政策制定方法,通過匯集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去產生綜合知識,而其中一個控制疫情關鍵因素正是「人類行為」。
他提及有關巿民光顧濕貨市場的習慣,不解「為什麼人們仍然喜歡從濕貨市場購買生肉?是基於傳統文化認知?還是鮮肉味道更好?」認為需要了解更多背後原因才能採用適當科學方法,更好管理人們行為的變化。翻查資料,Pfeiffer 教授亦曾在2020年7月、即疫情爆發後,與環保團體呼籲禁止買賣野生動物,指濕街市及相關交易網絡令人類有機會接觸到新病源體,故促外界減少、甚至禁止野生動物買賣,更需降低對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需求。
雖然本港濕街市鮮見售買野味,但亦要妥善地管理環境安全問題,甚至依靠新技術處理。筆者想起曾有街市試行視像服務,透過直播畫面讓市民即時揀選活雞隻,避免了大眾接觸活雞,可惜系統未能普及,現時疫情下,就科技應用上已更先進及普及,此法未尚不是能平衡兩方面需求的可行辦法之一。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