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轉網課削學生社交能力 調查揭兩成受訪者復課後情緒嚴重困擾
受疫情影響,學生也要接受「新常態」,除了要轉網課,更要提早放暑假。有調查發現,在第五波疫情前和特別假期期間,逾七成學生每日在學習用途外的上網時間超過兩小時;在復課前後,有兩成學生出現嚴重情緒困擾。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佐敦會所(下稱青年會)在今年五月進行問卷調查,訪問1,184名小五至中三學生。調查發現,第五波疫情前(即去年5月至12月),花六小時以上使用互聯網的受訪學生只有20.2%,但在特別假期期間(即今年三月中至四月中)上升到26.7%。
在復課前後(即今年4月中至5月中),分別有20.7%及14.7%的受訪學生出現嚴重及中度情緒困擾。經分析發現,上網2小時或以下、2小時至6小時、及6小時以上受訪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分數,分別為20.4分、21.6分及24.6分(分數越高,精神健康越差),反映上網時間較長的學生,精神健康狀況較差。
近九成學生願以上網時間換取與家人相處
調查又發現,近九成受訪學生願意減少在特別假期期間的上網消閒時間,以換取與家人相處,當中願意減少一小時或以上的受訪學生佔63.7%。近六成學生表示,若父母擁有溫柔、支持、共同話題、幽默等條件,更願意減少上網消閒時間以換取和家人相處。
有小五生表示,在疫情期間花了更多時間在上網打機,不但過度打機,在上網課時也經常分心,偷偷看網片,但後期發現回校上課的慾望大增,「越來越悶,超級想回到學校上課,可以親身見到同學,一起聊天、打機。現在簡直想日日返學!」她在特別假期期間留在家的時間增加,但因父母要上班,相處時間沒有增多,希望父母可以多點關心。
網課時間長 復實體課易感社交壓力
青年會佐敦會所協調幹事施文欣表示,青少年過往與同學透過日復日的面對面相處,加深彼此認識,但過去兩年大部分時間都是上網課,甚或新入學適應班都以網課進行,同學間的接觸和認識不多,回復實體上課後,少不免感到社交壓力。
青年會輔導組助理主任幹事、心理輔導員馬慶民亦指出,多個外國研究顯示過多使用社交媒體更容易讓人產生不開心、沮喪和妒忌等負面情緒,大部分青少年期望可透過上網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雖然可短暫避開壓力,但長遠而言往往使情緒變得更差。他強調,上網並非洪水猛獸,但要適可而止,如子女過度上網,父母亦不應一味責罵,要關心背後原因。
青年會指出,家長關心子女學業之餘,在工餘時相約子女進行共同感興趣的活動,有助建立親和互信關係,讓子女遇有壓力時,有適當的管道疏導情緒,信任父母會有足夠承托力和支持;又建議協助青少年以積極態度設定個人目標;以運動保持身心靈健康;以及維持適當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