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長啡斑患神經纖維瘤  終身與腫瘤共存 協會冀公院設專科

撰文:梁思行
出版:更新:

不少人聽到患上腫瘤或會感到恐懼、晴天霹靂,但對神經纖維瘤第一型(NF1)的患者而言,大部份自一出生便需要與腫瘤共存,出入不同專科門診,身上出現大大小小的腫瘤及啡色斑,雖然大部份腫瘤都是良性,隨成長會不斷增大,不但影響外觀,亦會有惡化的風險,屬於罕見病的一種。兒童醫院設有香港唯一的神經纖維瘤門診,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廖栢賢指,現時並無直接的醫療方式,或只能在公立醫院求醫,就不同併發症開出對應的藥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神經纖維瘤協會主席Sandy指,普遍大眾、甚至患者本身及家屬都神經纖維留的認識不多,有不少病友因病情影響就業或社交,希望可以向公眾指出這不是傳染病,又希望公院課提供一條龍服務,或更多途徑讓患者求醫。

(左起)天佑奶奶,神經纖維瘤患者天佑,神經纖維瘤協會主席Sandy及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兒童醫院榮譽副顧問醫生廖栢賢。(梁思行攝)

嬰兒時期長六個或以上咖啡色斑 、皮下出現腫瘤 或患上神經纖維瘤第一型

廖栢賢指,神經纖維瘤的患者通常在嬰兒一出生、或10歲前便會出現相關症狀,他們身上會出現咖啡牛奶斑以及大大小小的腫瘤、或脊骨異常側彎,更甚會隨著年齡不斷增生或增大。約有40%的NF1患者會有叢狀神經纖維瘤(PN),將來可能會有癌變的現象。這些腫瘤會生長在皮膚或皮下,如出現病變,可嫩會出現壓痛,而且隨著體積變大,逐漸影響外觀、出現疼痛,長遠影響兒童身心發展。廖栢賢續解釋,此病原因可能是遺傳自患者的父母,亦有可能來自患者自身的細胞突變。

他說,雖有部份患者會選擇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但並非適合所有患者,因手術時會造成皮膚或肌肉軟組織缺損,涉及複雜的植皮技術,更會造成大出血,無法根治所有腫瘤的出現。他建議患者應就病情而出現的不同病徵,向專業人士查詢及制定有關治療方案。

協會望提高大眾對罕有病認知 神經纖維瘤不會傳染

神經纖維瘤協會主席Sandy分享,不少患者因外觀腫瘤因素而影響社交及求職,受到不少歧視。她希望透過協會的成立,能讓大眾可以了解此病非可怕的疾病或帶有傳染性,及為病友及家屬提供支援。

雖大部份身上的腫瘤都是良性,但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疼痛,她以自己為例,就需要服用大量止痛藥,故希望可以推廣中醫治療,認為一些中醫針灸治療可助舒緩痛楚。「雖然知道唔可以完全醫好啲腫瘤,但起碼可以幫助到身上冇咁痛已經足夠。」

自出生便與腫瘤共存 家人四處求診

現年19歲的天佑指,剛出世後,診斷患有神經纖維瘤第一型,以及左眼被驗出有先天性青光眼;2歲時仍不太會說話及站立。由於對病情認識不足,自幼奶奶便帶著天佑,因著不同病徵,到出不同專科求診。直至4歲時,被護士問「為何那麼遲才做物理治療。」

有病友希望有關藥物可納入藥物名冊

隨着年齡增長,天佑的腫瘤逐漸長大,左臉上的腫瘤已經影響左耳聽力,證實為中度弱聽。校園社交、學習等都遇上問題,身邊同學因他外觀奇特而遠離他。

直至去年開始服用最新口服藥,腫瘤有明顯縮小,他希望藥物可納入藥物名冊,讓更多患者受惠,亦希望醫院設立專科,讓患者得到適切治療,以免四處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