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供冷系統達最佳除濕效果 為病人帶來舒適治療室內環境
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天時炎熱又潮濕,建築物在使用冷氣時,不但要平衡溫度,亦要處理室內濕氣較重的問題,有時令工程師們頗傷腦筋。多年來主理醫院工程的筆者亦不時面對因除濕令室內溫度過低,或溫度略高又令濕氣過重影響醫院使用者的兩難局面。為應對問題,醫院多年來一直考量怎樣去改良除濕方法,期望為病人帶來最合適的住院環境,令他們能安心治病,加上香港醫院平均約4至5成電力用於供冷系統上,這些環節的節能工作越來越重要。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夏天時室內及室外溫差大,若室內溫度降低,窗門上的玻璃因接觸室內較冷空氣變凍,當這些低溫的玻璃向外面,因溫度低於室外空氣溫度的露點溫度,就出現「結露」形成水點,窗戶變得朦朧不清。另外,潮濕的空氣亦有機會在大門開關時溜進室內,如不少餐廳設有「風閘」,就是為了避免濕氣透過人流進出時,由外間走入室內,在較凍的天花上冷氣風口結露及造成滴水。
而人們所感受到環境空氣中的舒適度,是與溫度及濕度有密切關係,在濕度較重的環境,人類皮膚表面較難揮發濕氣,如無法正常散熱或去濕,人體便會感到侷促不適,同時空氣亦要有足夠流通度才能令身處該空間的人感到舒適。
不過,本港面對又熱又濕的天氣,除濕總是一大難題,冷凍風櫃機組要將空氣氣溫下調至攝氏十多度才可成功去除濕氣。若除濕後直接送風至室內,用戶多感到太冷而難以承受。因此,不少製冷系統要將空氣「再次加熱」,即是系統以低溫除濕後,將送出來的低溫冷氣「變暖」才釋放出來。不過,以此傳統冷凍除濕方法需花更多能源,或造成能源浪費。
在整體醫院設施中,比較棘手又需花時間處理濕氣的治療設施,可數用作物理治療的水池,因為該處屬暖水池而池水會不時蒸發,水氣會黏在牆上及天花,但又無法將該空間的氣溫調得太低,會影響使用者。當局昔日曾嘗試使用另類具吸濕功能的矽膠作為除濕劑,並將呈輪子形狀旋轉的除濕劑放置在冷氣風櫃內,空氣吹過吸濕部份便能帶走濕氣,當輪子轉到再生部份加熱並將濕氣排出室外,而輪子循環回到再次吸濕。
近十數年逐漸有供冷系統改用這種吸濕劑轉輪式除濕方法,可以以燃燒氣體直接將除濕劑加熱再生,亦有以間接用熱水將空氣加熱作吸濕劑再生,這都令室內的溫度及濕度均能達至最佳狀態,空氣不至過凍,但更為乾爽。留院病人或職員可享受更舒適的環境,並減少牆身或院內儀器因長期濕氣重而發霉或結露水損壞部件的機會,整體所用的能源較冷凍式除濕空調系統為低。
現時部分新落成醫院已有採用此去濕方法,而除了物理治療的水池,手術室亦會有所應用,更已有私家醫院用於一般病房內,各醫院亦一直致力改善院內各室內環境,並期望能將除濕設備擴展至院內不同空間,為病人帶來最舒適及理想的治療環境。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