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康巴士嚴重不足 申訴署批政府「無障礙運輸」淪空談
全港有超過32萬殘疾人士,但申訴專員公署調查發現,本港復康巴士只得156輛,供應嚴重不足,批評運輸署及勞福局僅將「無障礙運輸」政策淡化為理念,淪為空談,建議兩局應評估「特別交通服務」的需求量,考慮提供誘因引入可供輪椅上落的士外、研究引入低地台小巴的可行性。
每年萬宗預約不獲安排
申訴署今發表「特別交通服務」監管報告,指目前政府資助復康會營運156輛復康巴士,但由於求過於供,2011年起每年均有以萬計人次預約復康巴士未獲安排,當中超過一半個案屬覆診和需接受治療者,申訴署形容情況「令人遺憾」。
申訴署指,復康巴士預約服務需時數月甚至一年,且無保證必定獲得所要求的服務,例如只得去程無回程,令不少人退出預約,以2015年為例就有3萬宗個案退出預約,部分人寧願付昂貴費用使用由賽馬會贊助的20輛「易達轎車」、私營無障礙的士,或無牌復康車輛。
批當局將政策當理念
申訴署點名批評,運輸署及勞福局無積極落實《香港康復計劃方案》,讓殘疾人士融入社會。申訴署指,兩個部門回覆調查時,刻意將方案中提及的「無障礙運輸」政策淡化為「理念」,令方案目標「變得更遙不可及」,而令政策「可能會長期維持在『理念』階段而淪為空談。」
運輪署思維有待調整
申訴署特別指出,運輸署的思維有待調整。報告引述運輸署指,提高「特別交通服務」供應量會引發更多需求,而增加供應而不會令輪候復康巴士人數「變為零」,又否認復康巴士不足令無牌復康車輛出現。申訴專員劉燕卿批評狠批運輸署思維不積極,而公署高級調查主任楊德健亦表示,申訴署向運輸署發表初步調查報告時,署方回應指無障礙運輸僅屬「理念」而非「政策」,只可以有限資源去做,並舉例稱「路上零意外」屬理念口號,做幾多功夫都不可能達至路上零意外,申訴署對此表示極不認同,有違相關政策背後的原意。
另外,申訴署認為,供應量帶動需求量正符合方案鼓勵殘疾人士融入社會的目標,如果有足夠復康巴士,無牌復康車輛亦自然難以存在,並批評勞福局作為保障殘疾人士福利的政策局,沒有為「無障礙運輸」政策落實具體時間表,令市民無從監察進度,「特別交通服務」供應亦不理想。
申訴署建議,兩局應評估「特別交通服務」的需求量,由勞福局統籌協調有關資源的運用,並制定可量化的使用目標水平,而運輸署亦應考慮提供誘因引入可供輪椅上落的士外、研究引入低地台小巴的可行性。申訴署又建議,建議勞福局和運輸署應與警方加強打擊違法復康車輛,如增加「放蛇」行動,收阻嚇作用。
運輸署反駁 未獲服務宗數明顯下降
運輸署回應稱,對申訴署批評「不積極」感到失望,指1989年至2015年期間曾4次聘請顧問公司檢討復康巴士服務,又在申訴署調查前要求復康會試辦往返公立醫院的共用電召服務,但措施成效需要時間才能顯現。運輸署又舉例證明過去5年復康巴士服務持續改善,如使用人次由2012年接近76萬增至2016年接近90萬,「電召服務」未獲安排服務的宗數明顯下降,由2012年的15105宗減少至2016年的7320宗。
議員籲為公共交通工具裝無障礙設施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對每年萬宗預約未能取得服務感到痛心,當中近半屬覆診個案,更證明政策非常失敗。他指出,復康巴士固定路線的電召路經已飽和,部分殘疾人士被逼放棄覆診,或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使用無牌復康小巴,而該些無牌小巴或無正規安全帶,易生危險。他認為復康巴士不足問題經年累月,運輸署有責任為普通公共交通工具(如行經位於山上醫院的小巴)安裝無障礙設施,相信能減低對復康巴士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