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挫回收業膠廠現結業潮 回收商停收屋苑廢膠 業界嘆遭忽視
新冠肺炎衝擊下衍生膠災,惟2020年塑膠回收率只得11%,要等到垃圾收費出台,最新時間表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實施。
疫情蔓延除改變市民日常生活,日常環保回收其實亦受影響。有大型回收商早前已大規模停收廢膠,包括暫停旗下服務住宅屋苑的塑膠回收服務,政府需另安排「綠在區區」接手跟進。
有業界透露,已不能靠外國膠維持生計,本地回收量減少,亦欠補貼及政策支援,終觸發結業潮,估計目前仍活躍的回收廠家不足十間,僅存的廠家大多在「吊鹽水」。有環團認為,政府應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法規及垃圾收費,料至少等兩年回收率才回升至三成以上。
▼疫情下膠災愈趨嚴重▼
大型回收商「碧瑤廢物及回收有限公司」兩年前推出一站式回收平台「愛回收」,提供上門回收服務,門檻亦不高,市民只需集齊不少於10個已清洗的膠樽(只限1號PET、2號HDPE及5號PP)或玻璃樽,即可透過電話預約到戶回收,同時可賺取積分換禮物。
《香港01》接獲消息指,碧瑤上月初起已停收,包括多個屋苑的回收服務。有回收商透露曾收到相關屋苑求助。記者曾以顧客身分向碧瑤查詢,對方回覆指因疫情持續惡化,為配合防疫措施及保障客戶與員工健康,到戶回收服務暫停服務,直至另行通告,建議到指定油站或在iRecycle應用程式尋找附近回收點。
環保署回覆指,知悉碧瑤三月起暫停為旗下服務住宅屋苑提供塑膠回收服務,已安排「綠在區區」營辦團體與受影響屋苑聯繫和跟進。
環保園膠廠延遲兩年 今年終於投產
有知情人士透露,疫情下塑膠回收量大減,回收成本亦高,加上在環保園聯營的塑膠回收廠至今仍未投產,碧瑤已囤積數千公噸廢膠,出現「爆棚」情況,故暫停大部份回收服務,僅維持少量回收。
翻查資料,環保署早在2017年向碧瑤、歐綠保及太古可口可樂聯營的公司批出合約,以「設計、建造及營運」合約形式,營運於屯門環保園的廢塑膠處理設施。工廠原計劃最快2019年落成,結果一拖再拖。碧瑤早前解釋,項目受疫情影響而推遲,最新預計今年中正式投產。
料月底重啟上門回收服務、開展中央收膠
碧瑤目前包攬政府多份回收合約,包括今年一月底獲批出中西區、東區及觀塘的中央收膠合約。碧瑤回覆《香港01》查詢,承認停收屋苑塑膠,冀集中資源優先應對三區中央收膠服務,最快本月底亦會陸續恢復「愛回收」服務。
發言人解釋,疫情下部份處所圍封強檢,回收服務要求改變,加上不同塑膠處理設施及可回收塑膠市場的需求,也因全球疫情有所調整,故在回收服務及儲存安排上作彈性處理。該公司預計,本月底起開展承辦地區的中央收膠服務,至於環保園塑膠回收設施已進入微調及測試階段,對今年投產表示樂觀。
根據環境局文件,九區中央收膠服務覆蓋全港超過一半人口,預計每日回收量達16公噸。環保園塑膠廠則預計每年可處理及回收3.5萬公噸PET及HDPE塑料,則平均每日約96公噸,意味仍需大幅開拓回收渠道,才能達致該廠的最大處理量。
疫下海外運輸成本飆升 本地回收商現結業潮
早年不少本地回收商靠向外國買膠加工維持生計,但隨著《巴塞爾公約》修正案去年起,加強對廢塑料越境轉移的管制,觸發結業潮。有已結業工廠負責人透露,本地回收成本過高,回收量亦不足,加上外國膠入口門檻提升,如欠缺政府資助,根本難以經營。
環保進城-隽成發展有限公司兩年前主要處理外國進口塑膠,去年起主力處理本地膠。負責人兼香港廢塑料協會副會長黃頴灝坦言,本港未實施垃圾徵費,欠缺回收誘因下,本港塑膠回收率偏低,其公司一直虧蝕;加上當局的中央收膠計劃,集中補貼三間回收公司,料仍生存的零星業界,只是「盡捱」至政策出台。他認為,目前尚有回收基金補貼廢膠回收,惟至今年8月結束,擔憂塑膠處理商日益減少,日後推出垃圾徵費,「啲膠多到處理唔切」。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亦表示,疫情下大部份塑膠回收場已停運,海外運輸成本暴升,營運成本高得難以生存。本港工業塑膠廢料多,單一品種較容易處理,估計仍活躍的工場僅餘數間。不過,他指生活廢膠種類繁多,回收商需靠政府補貼才能生存。
環團料塑膠回收率回升至逾三成 至少等兩年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認為,本港減塑政策未落實,靠市民自發回收難以長期支撐業界機器運行,靠公帑補助回收成本高,亦非最妥善做法,預計未來一年多業界仍然經營艱難。
朱續說,即使有中央收膠承辦商,亦無法處理各類塑膠,部份須分流予下游回收商處理,惟量多才有人承接,以穩定生產線,故當局應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及垃圾收費,預計至少等兩年,本地塑膠回收率才回升至三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