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醫療能否為香港公營、私營醫療失衡破局 ?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當香港醫療制度被評為全球最有效率之同時,香港人均壽命亦為世界之最。但諷刺地,香港公營私營醫療失衡卻越來越令人憂慮。
撰文:大灣區醫療協進會創會主席陳偉強醫生

公營醫療和私營醫療在運作上有不同分工。公營醫療除了統籌公共衛生和處理傳染病爆發外,亦提供嚴重疾病醫治、急症室服務、教學及科研和向貧窮人士提供醫療服務。私營醫療則提供社區基層醫療、優質醫療、非本港居民醫療和預防性健康服務,例如體檢。

公營醫療與私營醫療

從資源分配角度來看,公營和私營醫療分別佔香港整體醫療經費各一半,公營和私營醫療有著相近的的醫生數目。

相近資源下,公營醫療需要管理約九成全港住院病床,但私營醫療則管理餘下約一成全港住院病床。公營醫療在資源相對有限情况下提供眾多醫療服務,無疑捉襟見肘。

在新冠疫情蔓延時,公營私營醫療失衡往往成為社會討論焦點。當眾多新冠患者因公營醫院病床爆滿而未能入院時,私營醫院有病床空置但拒絕接收新冠病人;私家醫生希望參與醫治社區新冠病人,但特效藥只能在公營醫院供應,私家醫生空有熱誠但未能深入參與;不少非緊急手術,例如換關節手術,未能在公營醫院進行,但相關資源和人手並沒有安排到私營醫院以進行手術。

遠程醫療可從多方面改善公營私營醫療失衡

首完,殘疾人士、行動不便長者和缺乏自理能力院舍人士高度依賴公共醫療,原因之一是他們需要特別車輛往返家居和醫院;此外,一般私營診所空間狹小並不適合行動不便者到訪。

私營醫療可提供遠程醫療以解決來往交通困難,行動不便者在不用外出情况下能得到醫治,並同時減輕公營醫療負擔。

其次,不少病情複雜之患者,例如患有罕見但致命的癌症,或長期病患者和康復者,例如中風後病人,均會長時間依賴公營醫療。多年以來,只有在大型公營醫院裡,才有各科醫療人員,如醫生、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在同一地點共同參與醫治。

不同地點私營醫療人員善用遠程醫療溝通

在遠程醫療下,分散在不同地點私營醫療人員可透過視像會診、即時線上資訊分析和討論,為患者妥善醫治和作長遠計劃,一同分擔公營醫療壓力。

再者,私營醫療收費比公營醫療為高乃不爭事實,很多患者在求醫時以收費為重要考慮。私人診所醫生在應用遠程醫療時,實際上亦可以減省診所面積和租金、員工人數和薪金、傢俬和電器等支出,收費自然可以更加有競爭力,間接吸引公營醫療病人轉投私營醫療。

最後,遠程醫療其中兩個重要元素分別為遠程監察和智能藥物運送。遠程監察透過行動器材或穿戴式器具,例如智能手機或手鐲形狀電子儀器,作出連續性量度、監察並傳送生理指數,例如血壓,到醫療機構作處理。

醫療人員,甚至AI人工智能,在分析後並在不需病人面診下,已經能夠處方藥物。透過智能藥物運送,處方藥物會經自動化流程運送到家中。病人安坐家中並完成診症,同時亦減輕公營醫療門診服務負擔。

遠程醫療在疫情下日益重要,其應用範圍亦與日俱增,持份者應以務實態度多探索,多實踐,期望將來以之解決更多醫療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