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了、老了 可以怎樣?
「醫生,張少玲今天回來復診」,護士告訴林醫生。
「哦!玲姨。她康復得不錯吧?」林醫生問道。
撰文:大灣區醫療協進會榮譽顧問、立法會議員林哲玄醫生
略胖的玲姨是林醫生多年的病人,五十多歲、性格開朗,兩個月前突然嚴重暈眩、口語不清,丈夫大驚召喚救護車送妻子入院了。掃描證實左腦出血中風,在醫護悉心照顧下,十來天後出院了。出院前丈夫通過醫療網絡線上平台選擇了家附近的中醫師、社康護士、物理治療師和言語治療師,安排了密集的康復治療。
公立醫院的出院撮要、藥物記錄、化驗報告都通過《醫健通》讓每個醫護專業人員看到;中醫師、護士和治療師的進程寫進《醫健通》,由護士抽血送檢的化驗驗報告也上載到《醫健通》,可謂真正做到一人一病歷。
出院一個月後,公立醫院的專科醫生通過遠程醫療為玲姨復診,中醫師和治療師的報告顯示康復進度良好,社康護士的健康監測紀錄和驗血報告顯示血壓、血糖控制到位。專科醫生調整了藥物後數碼傳送處方到玲姨家附近的社區藥房。取藥時,藥劑師還詳細解釋服藥須知。
天方夜譚吧!
事實是當公立醫院護士通知家人接玲姨出院時,大家都擔心家裡頭照顧不來。出院後回醫院接受物理治療密集一些嗎?怕安排不了家人陪診,疏一些嗎?又怕影響康復進度;還要定時定候到醫院驗血、復診:復診一等就是老半天、排隊取藥又是個半天;老的不想打擾兒女,年輕的怕父母應付不來,一家人可忙透了。
「病了,老了,可以怎樣?」患者、長者一句慨嘆,作為醫生、作為立法者,能不動容?能不反思?能不作為?
數千名家庭醫生落戶在社區每個角落,中風康復幫不上忙嗎?成千上萬離開了公立醫院崗位的護士,社區沒有服務的需求和機遇嗎?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等等,社區沒有病人嗎?抽血化驗一定要病人舟車勞頓回公立醫院嗎?中醫師的藥物、針灸治療為什麼寫不進公共醫療病歷?
構建蓬勃的社區醫療網絡
社區裡我們有醫生,欠缺的是完善和具規模的社區醫療體系和無遠弗屆的線上醫療建設。醫生和中醫師以外,社區裡還需要種種醫療專業人員各司其職、相互合作,共同照顧病人,構建活潑和蓬勃的社區醫療網絡。家庭醫生是每個病人的健康總經理,負責制定治療方案和統籌各方面的治療。
線上醫療平台不單止是診斷工具,更是醫療網絡的血管脈絡、醫療專業人員的溝通渠道。操作上,病人可以線上預約、線上問診,而醫生可以線上診斷、線上處方、線上轉介、線上指示化驗和成像造影;數據上,優化後的《醫健通》應可貫穿所有服務提供者為每位病人建立單一病歷紀錄。平台為病人打破地域界限、減少病人舟車勞頓,儘量把服務帶到病人安居的社區。
今天是玲姨回家後第一次見家庭醫生。林醫生從《醫健通》得知玲姨兩個多月來的病況和進展。為她做了詳盡的身體檢查後,家庭醫生便正式從公立醫院專科醫生手中接過照顧任務。此後林醫生每月都會線上或實體為玲姨復診,三個月後更安排了線上與公立醫院專科醫生會診。玲姨和丈夫都放心在社區進行康復治療了。
線上醫療平台需制定統一保安標準
建設線上醫療平台需要制定統一的保安標準(身份認證、防火牆)、隱私規定、最低視訊標準要求以及線上處方規定方案(需要修改現行法例)。既然要服務全港的病人,平台涵蓋越多醫療服務提供者越好,因此我們需要開放予所有私營醫療人員而不是某大型機構專用的線上醫療平台。一切需要政策推行和立法規管 – 這是政府和立法者的共同任務。
基層醫療發展藍圖如箭在弦,地區康健中心彷彿只是社區醫療網絡的幾個點,卻各自為政;醫院管理局的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推展得如火如荼:床位、手術室和門診數目羅列清晰,卻鮮有聽聞專門提供線上醫療的設施。《醫健通》願意好極,現在卻是大笨象一頭,醫生要撮要不遺漏殊不容易,人工智能資料篩選欠奉。
康復治療需從醫院下放到社區
中、西醫協作有待發展、配藥服務被集團和藥房老闆壟斷,以致藥劑師專業服務發展裹足不前;社區護理除了公營服務之外少之又少,僅有的都操控在幾個醫療集團手裡,政策不利個別或小組護士經營;康復治療還有待從醫院下放到社區。凡此種種皆不利於社區醫療網絡的建成、不利於線上醫療平台的建設。人口老化,香港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