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應急醫院|傳真社觀察:複製武漢火神山 或為首個封閉式設施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香港確診數字近日逐漸回落,落馬洲河套區俗稱「方艙醫院」的應急醫院及隔離設施,興建工程仍如火如荼。FactWire傳真社連日觀察,截至目前觀察到的現場環境和建築進度,發現河套區內應急醫院及正在興建的隔離設施均採封閉設計,房間的門只能通向建築物內部走廊,被隔離人士將不能像其他社區隔離中心直接從房間走出戶外。
其中應急醫院的佈局與武漢火神山及雷神山醫院十分相似,相信病房內將設有觀察窗、傳遞窗和洗手間,院內亦會有手術室、深切治療部、電腦掃描室等設施。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早前在網誌表示,落馬洲應急醫院將會由內地醫護人員營運。

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內部環境,左圖可見大窗戶上有垂直窗花、小窗戶裝有消毒傳遞箱,右圖可見一道雙門及廁所。(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網站圖片)

政府早前公布,在河套區興建提供約1,000個床位的應急醫院和約10,000個床位的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爭取在4月內可分階段投入服務。

《文匯報》周三(30日)報道,工程預計4月5日完工,應急醫院將設有3間手術室和100張深切治療部病床。落馬洲河套區項目由國企中國建築旗下、曾參與興建武漢火神山及雷神山醫院的中建科工集團,獲中央政府指派承建,特區政府動用《緊急情況(豁免法定規定)(2019冠狀病毒病)規例》豁免項目及負責人員受香港法律限制,並批准興建一條臨時橋接駁地盤及深圳,供運送物資及工程人員來往。

興建中的落馬洲河套區醫護人員宿舍外觀。(傳真社圖片)

傳真社近日現場觀察落馬洲項目進度,地盤位處河套區內東面,目前主要分為三部份。一部份是樓高兩層的組合式貨櫃建築,早前有報道指是醫院辦公室、指揮大廳、醫護人員宿舍等,按窗戶數目估計,每層每邊有22間貨櫃組合房間;另從網上片段可見,這些房間向外的窗戶均設有垂直窗花。

第二部份是有南北兩座的單層魚骨狀建築群,則是分兩期落成的應急醫院。兩部份的地盤平整、喉管鋪設和吊裝組合櫃目測於3月底已大致完成,現正鋪設屋頂。

第三部份是河套區中間偏西的位置,現時主要有3塊土地正進行平整工程,每塊土地分別有8至9個闊度與應急醫院相若的長方形水泥地,有部份水泥地仍未乾透,有的還未進行水泥灌漿。

+5

房間無門口直接通往室外

據內地傳媒早前報道,該處為隔離設施,部份長方形水泥地上開始組裝貨櫃房間,中間建有一條走廊貫通整座建築。兩邊房間的窗戶向外,門口向中間走廊,隔離人士無法直接通往室外。長方形建築內有貨櫃箱是用作樓梯,現埸亦見開始吊運第二層貨櫃房間,顯示這些建築不只一層。

與本港其他社區隔離設施比較,落馬洲河套區最明顯分別是,截至目前,所有隔離用的組合式貨櫃房間均無通往室外的門口,大多只能通過建築內部的走廊出入,設計較其他隔離設施更為封閉。

現時位於青衣、粉嶺、新田等社區隔離設施,房內沒有洗手間,隔離人士需要離開房間使用公眾浴室或洗手間。隔離設施亦有劃分給隔離人士活動的指定區域,容許隔離人士離開房間在戶外空間活動。日後河套區隔離人士能否離開隔離房間到戶外活動,要視乎將來中心的管理。

武漢雷神山醫院外觀,可見其魚骨狀布局。(中央電視台網上圖片)

武漢火神山醫院在2020年2月建成後,湖北省人民政府曾發出一份興建臨時醫院的「呼吸類臨時傳染病醫院設計導則(試行)」,中國建築另一家子公司中建三局、以及設計火神山的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等單位參與編製,在「充份總結借鑒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等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為同類應急醫院的選址及設計提出「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依據」。

比較「導則」內容以及其他武漢相關資料,發現河套區內應急醫院的魚骨狀布局與武漢火神山、雷神山十分相似。靠近北面、剛開始鋪設屋頂的第二期,中軸有一條由東至西貫通內部的走廊,走廊兩邊各有五個分支走廊,每個分支都有兩排病房。

進度較快的第一期應急醫院設計相近,同樣有一條東西貫通的走廊,按分支組合貨櫃的面積估計,第一期走廊的兩邊分別有四個及七個病房分支。整個組合屋建築群由支架撐起離開地面,方便在建築物下鋪設供水及排污渠管。

另外,兩期應急醫院均有一個面積較大的組合貨櫃空間,參考導則附載的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規劃圖,有關空間可能是用作手術室、深切治療部、電腦掃描室等用途。

根據設計火神山的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的「《大型公共設施平戰兩用設計規範》湖北省地方標準(DB42/T1616-2021)要點解讀」,火神山的病房是兩排平行而建,再由三條走廊通道包圍分隔,內側一條是醫護人員專用的「醫護走廊」,外側兩條則是病人專用的「患者走廊」,病人不能進入醫護工作區,使用的出入口亦不同,防止交叉感染。由於病房被走廊包圍,兩端的窗都只能望到醫院走廊,不會有直接看到醫院外面的窗戶。

「呼吸類臨時傳染病醫院設計導則(試行)」內亦載有「病房單元平面圖」,可見其中一種病房單元由3個6米乘3米的貨櫃並排組成,左右兩邊的貨櫃是各提供兩張病床的病房,一端設有「傳遞窗」和「觀察窗」,另一端設有通往患者走廊的雙門。

中間的貨櫃有一半是緩衝間,是醫護進入病房的必經之處,緩衝間設有一個洗手盆,左右兩邊均設有單門進入病房,貨櫃的另一半則是分別供兩間病房使用的洗手間。醫院中軸有一條兩米闊的走廊,走廊的另一邊就是另一個設計相同的單元。

應急醫院病房貨櫃箱的特寫,可見並排的貨櫃有單門、大小窗戶,貨櫃的另一端則有一道雙門。(傳真社圖片)

中建科工所屬的中國建築集團在網站刊載的病房立體模擬圖亦反映同樣的設計。從落馬洲河套區應急醫院正在組裝中的部份,亦可以看到內部有與上述設計相似的佈局。

病房由貨櫃並排組成,夾在3行用作走廊的橫向貨櫃之間。在病房面向中間走廊的一側,大致每3個貨櫃為一組,分別裝有一道門及兩組有一大一小的窗口,形狀位置均與火神山的「傳遞窗」和「觀察窗」吻合。

按火神山設計,觀察窗會有垂直條狀窗花,傳遞窗則會有紫外光消毒,用作派送食物及藥物之用。至於貨櫃面向外側「患者走廊」的一邊,亦有通往病房的門口。

綜合平面圖及模擬圖所見的細節,包括門窗的位置、大小、形狀、通道闊度,均與落馬洲現場觀察所見組裝中的病房相似,現場鋪設的供水管亦與洗手間位置吻合。

上文提到作為應急醫院興建藍本的「呼吸類臨時傳染病醫院設計導則(試行)」共有12章,除了建築設計及選址,亦涵蓋室內配置、通風與空調、保安等設計要求。導則列明,每個病區設置床位數不宜多於50張床,病房與走廊中間須設緩衝室,「病房疑似病區不同病種每人一間(房),確診病區每二人一間」,兩張病床的距離不宜小於1.1米,病床至牆邊的距離不應小於0.8米。

導則亦列明「負壓隔離病房最小換氣次數應為12次/h(每小時),污染區最小換氣次數應為 6 次 /h,清潔區最小換氣次數應為3次/h 」,「負壓隔離病房的送風應經過粗效、中效、亞高效過濾器三級處理。排風應經過高效過濾器處理後排放。」而醫療科技室則應包括手術室、X光室、電腦斷層掃描(CT)室、醫生辦公室等。

導則又列明保安系統的要求,指要在院區內各個出入口、室外道路、候診區、護士站、 走廊等地方設置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對病房區出入口、通道、污染與潔淨區、深切治療部 及負壓檢驗室緩衝間都要設置門禁點,並要具備以「非接觸方式」識別出入人員的功能。

以武漢雷神山兩座醫院的面積提供1,500個床位推算,現時兩座落馬洲應急醫院的規模已足夠提供1,000個床位。據雷神山醫院總平面圖,雷神山兩座方艙醫院的西面建有一個醫護生活區和工作人員餐廳,供醫護人員在醫院旁邊生活。

+4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早前已在網誌表示,落馬洲應急醫院將會由內地醫護人員營運。現場所見河套區內東面已建成20多座,包括上文提及的兩層高建築物用作醫護人員宿舍。

傳真社向政府查詢落馬洲應急醫院設計及規劃的責任誰屬、設計標準及圖則、將會有多少名內地人員營運、附近是否會設有內地人員生活區域、是否會採用密封式管理、當局會安排哪些病人入住落馬洲應急醫院、建築及內地人員營運費用由誰支付,以及設施預計會使用多久,政府均未有正面回應。

政府發言人僅表示特區政府早前宣布在落馬洲河套區興建一所附設約1,000個床位的應急醫院,工程已經展開並正全速推進。應急醫院將由內地協助營運管理。特區政府正與深圳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商討細節,並將適時公布有關安排。傳真社同時向中國建築查詢相關事宜,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新華社報道,中央援建香港應急醫院項目3月9日完成首個集成式箱體吊裝。(新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