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改用「呈報個案病死率」 張竹君稱不改用推算染疫人數計算
第五波疫情開始回落,今(28日)更首次跌穿8,000宗水平,第五波累計增至112萬人染疫;呈報死亡人數再多168宗,第五波累計7,207宗,佔患者0.6%。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首表示,不再稱為「死亡率」,而改稱「呈報個案病死率」,根據740萬人口計算,本港新冠病毒死亡率為0.1%,遠比病死率為低。
現時呈報的確診個案已過100萬,張竹君也認同大學專家推算和特首林鄭月娥所言,社區真正受感染的人數會比呈報數字為高,惟暫時未能知曉確實數字,故現時公布的病死率,仍是以呈報個案的數字作分母計算。她指有大學以不同的模型推算確診人數,但該數值只能用作參考。
昨168患者不治 包括百歲人瑞
死亡個案的分析方面,醫管局呈報昨日死亡人數為168人。總行政經理(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何婉霞表示,其中143名患者昨日離世,分別是87男56女,年齡介乎51至100歲,當中有130人屬65歲或以上長者,其中70人來自院舍;他們當中當中有80人無打疫苗、已打一針有42人、打兩針有19人、打三針則有2人。另有25人於3月16日至3月26日離世未及時呈報,分別是11男和14女,年齡介乎63歲至99歲。
張竹君表示,醫院管理局以外死亡個案有47人,她手頭上有資料的42人中,包括27男和15女,由51歲至89歲,當中6人是院舍院友,88%無打疫苗或未完成兩針接種,大部份本身有病在身。法醫初步分析指,有4人是在離世時帶有新冠病毒,有部份人則死於新冠肺炎,其他暫時未能分到類。
▼3月21日 富山公眾殮房冷藏櫃情況▼
第五波「病死率」為0.6%
5個較年輕的死亡個案:第一宗涉及一名51歲男子,有心瓣情況,有癌症發現;第二宗涉及一名55歲女子,有腎衰竭需長期洗腎;第三宗涉及一名56歲男子,有癌症;第四宗涉及一名57歲女子,有中風紀錄,需要胃喉喂食;第五宗涉及一名58歲男院友,有長期病患,有濫藥歷史及是肝炎帶菌者。上述5位都有長期病患或癌症在身,都容易引起併發症。
兩年以來共有7,420患者死亡,其中第五波有7,207人不治,張竹君指「病死率」為0.6%。
張竹君:「死亡率」是相對總人口
累計7,420患者死亡,以香港740萬人口計算,佔達到千分之一,即每1,000名市民中,就有一人染新冠病毒死亡,而且絕大部分在近三個月離世。張竹君表示,當局公布「病死率」,因分子是死亡個案、分母是呈報確診個案,匯報用「呈報個案病死率」更準確。她解釋「死亡率」有時或用人口作分母計算,非病發人數計算,「死亡率是普通名稱,不是指某一樣的專有名詞。」
因此,按張竹君說法,根據本港人口計算,本港新冠病毒死亡率為0.1%;但按確診人數計算的病死率,則高6倍至0.6%。
推算確診數字可用作參考
張竹君稱,在病死率計算方法上,較正確是以呈報確診個案作分母計算;由於無法知曉真正的確診人數,故真正的病死率仍是無法知曉。有專家建議用估算確診數字推算,但始終沒有確實的數字作分母相除,其數值亦能用作參考。她指現唯一可做的,只能用已呈報的個案去計算。
▼3月3日 明愛醫院停車場設凍櫃擺放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