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嬰出生8天亡 母分娩時使用吸盤致頭部現腫塊 被裁定死於不幸

撰文:劉安琪
出版:更新:

年逾40歲孕婦在聯合醫院分娩時用上吸盤助產,惟女嬰誕生後頭部出現腫塊,後來情況轉差並在8天後亡。死因庭就事件作研訊,指女嬰因帽狀健膜下出血,引發腦部缺氧缺血、肺出血及急性腎衰竭而死亡。女嬰母親稱曾建議剖腹,質疑院方未有向她解釋真空吸引術的風險。專家認為女嬰頭部出現腫塊與用吸盤有關,惟女嬰腦出血情況異常嚴重,院方「要做既野都做晒」,即使反應再快亦未必能改變結果。死因裁判官何俊堯今(23日)裁定女嬰死於不幸。何官最後寄語家人指,希望能早日釋懷,不要再因事件太難過,惟女嬰母親在庭外表示:「釋唔釋懷係點講呢,咁生活都要繼續落去…依家就無得再生。」

逝世的女嬰詹雪琳於2016年1月30日凌晨誕生,其母親在聯合醫院分娩時,院方曾3次使用真空吸引術為她助產,雪琳出生後,醫生發現她頭部有腫塊,並把她送往深切治療部觀察,惟雪琳的情況不斷轉差,同年2月6日早上10時14分死亡,在世僅8天。

接納專家意見因使用吸盤致出血

何官指,帽狀健膜下出血為真空吸引術的已知風險,其使用次數與使用的位置是否正確有關,而本案使用了3次才成功產下雪琳,故接納多位專家證人的說法稱,雪琳是因使用真空吸引術,導致帽狀健膜下出血而亡,裁定其死於不幸。

建議向孕婦就真空吸引術提供更多資訊

何官另向醫管局及聯合醫院提出多項建議,首先有關利用真空吸引術,醫院應及早向產婦提供更詳盡的資訊,例如在「陰道分娩資訊單張」上清楚列明所有助產術的風險及潛在併發症。且當醫護人員須要使用真空吸引術助產時,若未能藉人手檢測確定嬰兒頭部的位置,應考慮使用超聲波以作協助,並就此訂下指引。

可參考澳洲相關案例指引

其次,有關帽狀腱膜下出血,當局應參考有關診斷及治療新生兒的澳洲案例訂下指引,以確保醫護人員能及早作出正確診斷,從而作出針對性的治療。如有需要,應盡早尋求資深醫護的協助。另當局亦應及早制定兒科大量輸血協定,並在需要時與本地醫學院及專科學院配合,以確保醫護人員在處理有關情況時能為患者提供最適當的臨床管理。

主要證人供詞。(詳看下圖)

+1

自然生產不成功曾要求剖腹產子

雪琳的母親翁美容稱,她確認懷孕時42歲,之後產檢一直沒有異常。翁在2016年1月28日因血壓高留院,醫生翌日建議催生,至30日凌晨,翁嘗試自然生產不成功,要求剖腹產子,惟醫生稱:「你仲有力講野,不如再試下,我幫助你。」翁稱當時不清楚「幫助」是指用真空吸盤,亦沒有人向其解釋情況。雪琳於第4次真空吸引術成功被吸出,翁要求看看女兒,當時覺雪琳「唔多喊」,醫生指其心跳不太正常,雪琳之後被送往深切治療部,最終於2月6日早上10時14分,出生僅8天逝世。

醫生稱用吸盤前有獲孕婦口頭同意

為翁接生的陳頌妍醫生則指,事前曾向翁解釋真空吸引術及剖腹生產的風險,建議採用真空吸引術,翁有作口頭同意。陳之後3度使用吸引術均未能吸出嬰兒,遂叫住院婦產專科醫生畢詠雯協助。畢到場後亦認為使用真空吸引術為最安全的做法,最終於第4次成功將嬰兒吸出。雪琳出生後,陳有到「救仔車」查看其情況,雪琳當時「有喊、有郁動」,頭部有水腫,惟助產士覺得雪琳「抖氣唔順」,遂叫兒科醫生到場協助。

雪琳出生後兩小時出現惡化

在雪琳出生後5分鐘到場協助的兒科醫生李詠琛供稱,雪琳被送至新生兒深切治療部(NICU)後,李檢查發現其頭部有腫塊,懷疑為帽狀腱膜下出血,但由於非發展中情況,僅需急切監測。李同意腫塊形成主要因素為分娩時三度使用真空吸引術,但強調帽狀腱膜下出血比想像中常見,輕微者只需持續觀察,有機會自行痊癒。惟兩小時後,李發現雪琳並不活躍且較安靜,頭皮腫塊有流動及漲大等現象,情況有惡化跡象,遂期間先後召喚了兩名更資深的醫生到場協助,雪琳其後更一度心跳停頓須急救。

當晚8時出現缺血缺氧情況

時任聯合醫院副顧問醫生馮寶姿續指,雪琳的情況於同晚8時許轉差。及至1月31日,雪琳持續出血,缺血、缺氧情況影響到其他器官,導致腎臟出現衰竭。翌日凌晨,雪琳出現抽筋情況,醫生因而擔心其腦部出現問題,其後的腦部掃描發現雪琳有帽狀腱膜下出血、因大出血引致頭部缺氧及缺血及腦膜下小出血。至2月4日,雪琳的腎臟功能雖然沒有好轉,惟其他維生指數穩定,遂決定將雪琳轉送至瑪嘉烈醫院進行透析治療。但雪琳到步後作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其頭部有嚴重顱內出血,不適宜進行透析。

兒科專家指嚴重出血屬難處理情況

兒科專家霍泰輝供稱,雪琳的致死原因是帽狀健膜下出血,而缺血、缺氧腦損傷則與大量出血有關,繼而休克導致體內多個器官受損。雪琳當時的出血情況快得驚人,稱:「即使醫生盡力追,輸血畀佢,可能追唔到。」又指院方「要嘅嘢都做咗」。雖然院方的確有進步的空間,如可以再快點「畀血畀水」,但亦未必可以改變後果,因為始終嚴重出血屬非常難處理的問題。

案件編號:CCDI-89/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