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虐兒|抗拒被碰等反應或是被虐線索 社工籲立法也需培訓配套
今年首三季,平均1日發生3宗懷疑虐兒個案,政府正擬訂立法建議,建立強制舉報虐兒個案機制,並加強有關專業工作者識別虐兒的培訓。有關注虐兒個案的社工認為,如一般專業人士未接受過培訓,對小朋友被虐待敏感度或較低,會錯過情緒特徵等「線索」,籲立法同時必須配合培訓,設立清晰原則,前線人員執行時才會有一致性。
延伸閱讀:舉報虐兒|兒時被虐為母後一嬲就打 悔疚求助改觀念:一錯難補救
政府擬建強制舉報虐兒機制 沒按責任舉報可囚3年
政府擬建立強制舉報虐兒機制,保護16歲以下兒童,教師、醫生、護士、社工等指定專業人士將納入強制舉報名單,沒有按照責任舉報個案,可判處監禁3年。就執行細節方面,明年初會再展開下一輪諮詢,以期2023年上半年提交草案。
立法強制舉報政細節值得斟酌 社工:兒童福祉最重要
對於坊間擔心要「係又報唔係又報」,防止虐待兒童會社工吳偉僑稱理解,有家長甚至認為「郁少少都話犯法,咁我唔洗教啦?」吳認為立法強制舉報政策下,很多細節值得斟酌,始終兒童福祉最重要:「如程度係好弱,寧願我們(社工)做了評估,無需要跟咪唔跟,好過去到最後錯過了嚴重個案。」他亦重提18年5歲女童「臨臨」虐待致死事件,直言學校一直有留意、拍照紀錄,但最後為何沒有舉報,背後原因複雜。
抗拒被碰及作攻擊性行為或是被虐徵兆 社工老師沒培訓易誤判
吳偉僑說,如一般社工、老師未接受過培訓,對小朋友被虐待敏感度或較低,會錯失部分情緒特徵如抗拒被碰、作出攻擊性行為:「面對這樣的學生,可能以為他內向。」他又強調,並非有相關特徵便必定與受虐畫上等號,但認為需了解多一點。
防止虐待兒童會服務經理(屯門中心)杜凱琳說,機構求助熱線中,最多舉報人的身份為父母,其次便是鄰居。吳偉僑說,機構接到電話後,會派兩位社工上門家訪,為家庭進行評估,有時家長未必不合作,社工「靠厚面皮」隔住鐵閘聊天,終被允許入內。杜凱琳亦指,遇過家長反倒過來感激舉報者:「同我講真係頂唔順啦。」二人認為,如果立法,必須相應配套,且原則清晰,前線人員在執行上,才會有一致性。
今年頭3季平均1日發生3宗懷疑虐兒個案
受疫情影響,不少學校今年大部分時間未恢復全日制,變相令學童在外間逗留的時間增加,危機亦隨之而起。資料顯示,今年頭9個月虐兒案件達到871宗,平均每一日發生逾3宗,較去年同期的數字升近66%,當中涉及身體傷害的「侵害兒童人身罪行」更飆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