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郊野公園之父」嘆太人工如畫蛇添足 設計不留痕才算高手
龍脊行山徑驚現「龍爪」、郊遊熱點裝設電子屏幕顯得格格不入,早前一場破邊洲觀景台設計比賽,部份參賽設計現代感十足,甚至有在山坡上設計橫向跑道等天馬行空概念,被批保留原貌才是最好。
郊野公園,也要追上現代化?有本港「郊野公園之父」之稱的前漁護署助理署長王福義,是首批有份規劃郊野公園的公務員。他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在郊野太多人工設計,反而是畫蛇添足,「最好的設計是看不到設計的痕跡,做了看似沒有做,這才是高手」。
郊野公園發展系列:
都市與郊野,在王福義眼中,本應有截然不同的景象。城市五光十色,建築物多呈幾何形狀,毗鄰的綠土卻是不規則,無論是溪澗、石頭,沒有一式一樣的沉悶,拍攝古裝片也沒有違和感,一條電線、一條石屎樓梯入鏡,即時「穿崩」。
王福義以不要把都市價值觀帶入郊野設計為原則,「每個建築師都有自己的風格,不會將做的東西隱形,但過度設計、過度表達自己看法、過度展示人為設施或使用現代化材料,就會與風景起衝突。」近期引起的爭議的破邊洲觀景台設計比賽,他形容部份作品過度展示個人設計風格,坦言「裝修得靚,不等於配合環境」,深信有美景的地方,毋須額外發展。簡單如一條行山徑、一個涼亭,已是最好點綴。
有人希望保留破邊洲原貌,王福義認為,觀景台有實際需要,擔心當行山客為最佳位置「打卡」你爭我奪,易生意外,「多人去,難道每個都守規矩、站在入面?會周圍行嘛,影相不可以被人擋,就行歪點,結果越行越出,這是chicken and egg(雞與雞蛋)的問題。」除了安全,也擔心交通問題,他憂慮「景點」開放後,更多市民蜂擁而至,「交通運輸亂晒龍」,成為千島湖、大棠等郊野熱點翻版。
▼西貢破邊洲觀景台設計比賽部分作品▼
郊野人工設施需取捨
「以前郊野公園不是很有錢,全部自發性,靠同事local knowledge(本土知識),indigenous skill(本土技能)」,王福義說,漁護署職員修橋鋪路「一腳踢」,甚少依賴專業設計師或建築師。
以水浪窩觀星台為例,仿照河南登封縣告成鎮的古代天文觀測台而建,由漁護署職員利用附近的石頭搭建,雖說是人造,但不顯得突兀,王福義不禁大讚「幾靚」。但提及石澳龍脊去年造型奇特的「三指怪爪」木製擺設,他說利用廢木創作,成品沒有重覆而規律的直線、菱角,比較自然,只是看起來不太順眼,承認這個「裝飾」沒有需要,就如在千島湖觀景台放設數根木樁、數條麻繩作護欄就足夠。
▼近年郊野公園設計▼
守護郊野公園價值
城市要發展,王福義曾當把關者守護郊野公園價值。當年政府要興建三號幹線,擬從大欖郊野公園劏過去,對環境影響極大,王福義實地考察,據理力爭公路轉隧道,代價是花費更多時間及金錢,「完工後郊野公園好似沒有什麼改變,但幹線已經在隧道通過了」。
為避免意外頻生,漁護署也要發揮小智慧。他說,早年行山客在獅子山較險要的一面上山,期間需要攀石,結果短時間跌死兩個人,除了豎立危險警告牌,漁署也種植帶有荊棘的樹,「行過拮到你死死下」,其後無人再行差踏錯。他笑言,任內值得自豪的成品都是隱形,「電纜沒有經過郊野公園,馬路沒有破壞郊野公園,天平線乾乾淨淨,我的成就是看不到」。
郊野公園似旅遊區 嘆行山客常闖險地
疫情下市民湧入郊野公園,王福義也有體會,「現在郊野公園有點似旅遊區」,擔心日後淪為遊客地方,失去郊野公園意義。行山客喜歡另闢新路、沿路繫上絲帶作記認,增加危險性,「郊野公園本應有足夠指引,但現在被abuse(濫用),『前路危險請勿進入』竟變成指示牌,人就直接從這裡進入」,他帶著苦笑無奈說「我覺得好『得意』」。
無法外遊,寄情郊野,遊人更期望有市區的便利及享受,「現在去營地,遊人需要燈光照明,但去camp就是要享受日出日落嘛!」他看不透,指不少去行山的人依賴網上資訊,完全無師自通也不自量力,「行山的人不願行,只是去到打卡位行幾步,再返去西貢食海鮮,總之用最快的速度去影幾張相,就要返去post相」。
對他而言,郊野公園需要康樂,市民可以自由自在各取所需,用自己的步伐做喜歡的事情,也對環境沒有壞影響,故成為疫情下「避難所」。對於政府預留5億元改善部分郊野公園設施,包括增加觀景台、樹頂歷奇、升級露營地點等,預計未來兩三年逐步落成。他認為要找合適地方,如石礦場或廢村等已破壞地方,倘不適合寧願保留原狀,直言「一旦發展就不能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