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三濕地公園選址現況逐個睇 遼闊魚塘本是雀鳥天堂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打造「北部都會區」,估計收回約700公頃私人擁有的濕地和魚塘,增設三個佔地合共1,220公頃的濕地保育公園。《香港01》本月中隨環團到場視察,選址位置的遼闊魚塘本是雀鳥重要的覓食及棲息地,飛行航道暢通無阻令牠們可以由南至北自由飛翔,更是本地魚的重要產地。

▼三個濕地保育公園選址▼

+3

《香港01》早前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視察三個北部都會區計劃下,擬建濕地保育公園選址。

蠔殼圍︰鸕鶿重要覓食與休息地

與深圳福田保稅區一河之隔的蠔殼圍,擁有一片遼闊的淡水魚塘景觀,面積最大達2、3公頃。魚塘成為大量水鳥棲息地,曾有罕見冬候鳥白琵鷺的蹤影,也發現有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物種的歐亞水獺出沒。

面積約300公頃的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港府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指出,規劃設計時可結合其他戶外生態康樂或旅遊空間一併考慮,包括環繞港深創科園的深圳河舊河道、建議的新界北城鄉綠道等,並在合適位置適度提供康樂支援設施。

北部都會區濕地公園專題報道︰

北部都會區|濕地公園規劃未提詳情 環團望保留養魚戶及雀鳥航道

北部都會區|新田養魚逾30載 養魚戶支持設濕地公園 望續留魚塘

北部都會區|凌嘉勤:濕地須有恰當、主動管理 勿以陰謀心態看待

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說,蠔殼圍是鸕鶿重要的覓食與休息地,每年重陽後牠們從北方來港度冬,每早六時許從南生圍啟程,飛往后海灣或蠔殼圍的魚塘水面滑翔及覓食,下午三時許又折返,週而復始至端午節前離港,相信這片有開闊景觀且少樹阻擋的淡水沼澤,令后海灣的濕地生態系統更多元化,亦有需要建立水獺及鳥類無障礙通道。

劉兆強指出,身後的蠔殼圍是鸕鶿重要的覓食與休息地。(盧翊銘攝)

三寳樹:擬建公園部分涉拉姆薩爾濕地

至於面積約520公頃的三寳樹濕地保育公園,政府建議收回米埔至新田、三寶樹一帶的魚塘及濕地,當中部分位於米埔拉姆薩爾濕地,WWF指每年一月平均錄得候鳥超過一萬隻,是重要的休憩及越冬地。

劉兆強說,每逢漁民捕撈烏頭,會先降低魚塘水位,季候鳥可在淺水尋找食物,例如黑臉琵鷺不必潛水就可在岸邊覓食,但鸕鶿則適合在面積大、開陽及水深的魚塘覓食,希望政府收地後考慮原有季候鳥的生活習性,作出相應調節。

政府建議,收回米埔至新田、三寶樹一帶的魚塘及濕地。(盧翊銘攝)

南生圍︰倡復建基圍 與北面魚塘互補

而接近米埔自然護理區的南生圍,政府建議連同大生圍及甩洲一帶的魚塘及濕地,建成佔地約400公頃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雖然南生圍大部分魚塘已荒廢,劉兆強指出,該處本來是基圍,擁有非常高生態價值,即使水閘已半荒廢,相信加設數塊木板、清理雜草即可重新運作,控制不同水位高度吸引各類雀鳥。

劉兆強解釋,魚塘是封閉水體,漁民不可隨意控制水位高度,只可在短暫的收魚期放走部分塘水,基圍則可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調節水位,兩者可以互補不足,提升整個后海灣的生態功能。

WWF希望,當局以「濕地零損失」為原則,保護連續和相鄰魚塘,減少公園區域之內濕地面積及功能損失,並建議政府採取「南基圍,北魚塘」方案,積極管理及運作南生圍基圍,同時維持三寶樹及蠔殼圍的魚塘管理,增加南北、東西的連通性,提升三個濕地公園生態價值。

南生圍的基圍水閘半荒廢,WWF建議復修控制不同水位高度,吸引各類雀鳥。(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