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環團憂濕地建屋抵銷保育 綠化帶缺基建或擴破壞範圍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出爐,房屋議題成為重點,除了繼續大推「明日大嶼」外,亦會重推屯門龍鼓灘和沙田馬料水填海造地、研究進一步向綠化地開刀,亦會逐步收回數百公頃私人擁有的濕地和魚塘「優化管理」,惟消息人士指,濕地緩衝區將會納入發展區作規劃。
有環團直斥,政府提出收回濕地,一邊發展,一邊保育是「偽命題」,擔心一旦緩衝區建屋後,將吸引發展商進一步踩入濕地,如同鼓勵「先破壞,後發展」,令保育功夫被「抵銷」,批評政府「假大空」,推出不設實際的政策,對發展棕地仍然無慟於衷,卻「篤數」指已規劃逾一半棕地。
環團亦憂慮綠化地帶「被開刀」,而相關土地或很貼近郊野公園,用地亦欠缺配套,將需在擬發展地外,增設交通、道路等基建,將發展地圖擴大,郊野公園的處境將更危險。

+1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直斥,向大自然「動刀」絕無必要,而當局所謂的規劃和發展亦「雜亂無章」,批評當局擬將濕地緩衝區納入發展區,一邊發展,一邊保育的做法是「偽命題」,形容政府「走錯路」,強調發展後無法再保育,而緩衝區的價值並非在於其生態,而是要限制發展附近具有生態價值的濕地,而新政策如同鼓勵「先破壞,後發展」,加速破壞大自然的步伐。

2021施政報告龍鼓灘填海(01研數所製圖)

至於當局擬重推填海方面,陳可淳批評填海猶如「潘朵拉的盒子」,影響香港的面貌和海岸線,鄰近的生態亦慘遭影響,做法短視,欠缺規劃,有關措施亦無法解決燃眉之急,「佢(林鄭)當時話起『明日大嶼』時,都話係靈丹妙藥,解決曬全香港土地供應。」惟當局現時再加推兩個填海方案,難以令人信服有關舉動能應付本港的土地問題,直斥有關措施的「假大空」。

她促請政府聆聽民意、發展棕地,反駁政府「篤數」指已規劃逾一半棕地,而實際上1,600公頃棕地中,只有47公頃已落實發展,所謂的一半僅納入新發展區中,詳細計劃至今仍未有着墨,古洞新發展區的土地更已被閑置逾10年。

▼龍鼓灘▼

+1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亦表示,政府擬「開刀」的綠化地帶,屬坡道較高和距離已建設地區較遠的用地,意味着被「開刀」的地點,或很貼近郊野公園,「你話冇影響,但會唔會話長遠都會影響到郊野公園,我係好擔心。」

他續指,目標地亦會遠離市區,基建設施匱乏,「咁你冇配套,就要加配套,即係你要起路,起好多基礎設施,即係你會擴大咗受影響綠化帶嘅地方。」

落馬洲河套地區約佔100公頃,圍繞該區的濕地及魚塘具高生態價值。(梁鵬威攝)

收私人濕地保育方向正確 惟開發濕地緩衝區兩相抵消

至於濕地方面,吳希文認為,政府擬收地保育,與其組織的倡議不謀而合,認為政府有必要承擔保育責任,形容方向正確。但他亦擔心當局一方面聲稱會做保育,另一方面卻開闢濕地緩衝區大規模發展,而高樓大廈會影響候鳥遷徙,令保育工作被抵消,「即使你日後拓闊咗資源做保育,但你又喺佢側邊發展,咁你做完嗰啲保育工作可能都係白廢咗,即係有啲徒勞無功」。

他特別提到,現時城規程序有環境評估、公眾諮詢等多個程序,形容整套機制客觀,能平衡發展和保育,惟政府欲精簡有關流程,加快城規流程,擔心當局會無法再審慎處理、低估對環境的影響,「如果你改變咗成個遊戲下玩法,咁就完全評估唔到嗰啲發展對生態嘅影響」,日後公眾監察機會將大大減少,環團亦可能喪失表達意見的空間。

翻查資料,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3年施政報告提出,在馬料水近城門河河口填海造地,惹來馬鞍山居民強烈反對,政府舉行的多場諮詢會均有市民表達強烈反對聲音,政府換班子後,反對聲音仍未止息,林鄭在2018年明言,馬料水填海遭到強烈反對,已難以做到,將填海陣地移施至東涌,推出「明日大嶼」計劃,發展局最終在翌年宣告暫援馬料水填海計劃。不過,事隔兩年,政府再度推倒重來,馬料水填海亦「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