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館開幕多角度呈現香港故事 策展人:無受政治壓力迫改方針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收藏當代視覺文化展品的M+,將於下月12日(五)正式開幕。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早前安排傳媒預覽,位於地下大堂展廳的「香港:此地彼方」率先打頭陣,以藝術、平面設計、建築及電影,多角度勾勒獨有的香港故事。
策展人彭綺雲表示,團隊3年前開始籌備展覽,期間未因《國安法》需調整展品或改變策展方向,亦無受到任何政治壓力。對於未有觸及近年的社會大事,亦沒覆蓋八九六四民運等議題,她則指,展覽的時間線主要以60年代至千禧年為界,當中涵蓋不少社會議題,包括六七暴動、越南難民、香港回歸等,亦有涉獵本港住屋問題。

延伸閱讀:M+博物館|首批展品曝光 九龍皇帝墨寶打頭陣 聚焦社會文化變遷

精選展品率先預覽:

+23

彭綺雲指,團隊約於3年前開始籌備展覽,她指,並無因《國安法》生效後需調整展品或改變策展方向,她認為,團隊工作時亦具自由度,亦無受到壓力。

「部份作品只會在本港發生」

對於展覽未有涵蓋2014年雨傘運動或2019年反修例示威等相關作品,她則解釋,展覽以60年代起始,時間向度橫跨至2000年左右,亦因籌備新館致購置當代藏品程序滯後,「今次唔係咁contemporary (當代藝術),之後會補充多啲近年作品。」她指,大方向是希望聚焦及呈現本港近半世紀較突出的視覺文化藝術,「有啲係打破、行前、獨特,我哋主要想提出有啲(作品)只會在本港(社會氛圍)發生,有好多因為歷史背景都唔會係其他亞洲地區出現。」

她又提到,即使主題圍繞本港,但相信亦有不少入場觀眾包括年輕人會感到陌生,「例如佢哋唔會接觸到60、70年代嘅平面設計,又點解會有『垃圾蟲』海報出現呢?」,故期望精選能代表本港的獨特展品。

六十年代末後,有「垃圾蟲之父」之稱的政府新聞處創作總監許敬雅(Arthur Hacker),設計一系列風格前衛的海報,包括宣傳「香港節」、「清潔香港運動」,以及警隊招募廣告等。(廖雁雄攝)

至於展覽是否缺少六四事件、回歸移民潮等論述,她則強調,展覽中有作品涵蓋回歸議題,亦包捨六七暴動、越南難民,亦有探討今日的房屋問題,「裡面有好多Social issue (社會議題) ,當然係嘅,好似你咁講,好多藝術家係行得前少少,去反映當時佢哋關心嘅社會問題,但唔係個個表達方式都咁直接。」

黃國才曾經以《飄流家室》於維港航海「居住」,諷刺香港畸形樓價。(廖雁雄攝)
平面海報亦折射社會思潮,左是陳幼堅《為人民服務》,右是劉小康作品《應回去,港回歸》和 《終回來,港回歸》。(廖雁雄攝)
越南難民在港的歲月,也觸發藝術家Tiffany Chung,結合歴史文獻,與當地新生代藝術家創作《漂流者》,活現歷史。(廖雁雄攝)
策展人彭綺雲表示,團隊3年前開始籌備展覽,期間未因《國安法》需調整展品或改變策展方向,亦無受到任何政治壓力。(廖雁雄攝)

有個別展品的簡介較為概捨,例如僅以「社會動盪」形容六七暴動,被問到如何協助國際觀眾理解社會變遷與視角文化關係,她承認策展過程面對不少挑戰,包捨當中的詮釋過程。

遺憾展品簡介只能縮短

她坦言,由於編輯等內部指引所限,展品介紹只能簡短精要,「我哋寫呢個label (簡介標籤),由700定減減減到160字」,亦要符合14歲或以上觀眾的閱讀水平,雖然團隊或想傳達不少訊息,但需要取捨,另會配以聲音導覽,「如果你再想研究,再去查多啲,但我哋label(簡介標籤)在展場內只可做到咁多,網上可能會多少少資料。」

彭綺雲續說,期望觀眾以開放態度入場,「大家覺得M+係間藝術博物館,但我哋係視覺藝術博物館。」,她期望將香港藝術、平面設計、建築設計及流動影像等不同媒介,並行而置,令觀眾「睇完後會有一個新鮮少少角度去睇呢個城市,或日常生活,例如印刷品,封面設計,或成個環境,多啲留意欣賞或回想轉頭 ,香港點解會咁樣。」

M+「香港:此地彼方」展覽

日期:2021年11月12日至2022年11月27日

地點:M+ 地下大堂展廳

票價:首年免費 (需持有效身份證明文件)

M+將於今年11月12日開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