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感致皮膚出疹生水泡 致敏源殘留皮膚再曬太陽出事
有沒有想過,自己有怕光的一天?每當接觸到陽光,皮膚會出現紅疹水泡,痕癢難當。不過,這種名為「光敏感」的症狀非想像中可怕,只是患者經進食或經皮膚接觸到一些致敏源,再曬太陽便有機會出現相關病徵。近年,本港光敏感患者有上升趨勢,大家接觸過致敏源後,記緊先清潔身體,才到戶外享受日光浴,以免出現過敏反應。
撰文:香港皮膚健康基金主席、皮膚科專科陳厚毅醫生
光敏感是指皮膚接觸了感光物質後再照射陽光,便會出現紅疹、痕養及長有水泡等過敏反應,雖然光敏症的本地研究不算太多,但是根據臨床經驗,個案約較去年上升五成。光敏感與一般皮膚曬傷不同,即使短時間接觸陽光,也會導致敏感症發生,相反後者則是經過長時間照射,才會導致皮膚受傷。
致敏源殘留皮膚出事宜徹底洗潔
光敏感的病徵較常出現於外露的皮膚,例如臉部、手背、頸背及耳朵後方。由於光敏感的部份徵狀與某些皮膚病相似,輕微時僅會有色斑沉澱,不少患者病發初期僅以為是濕疹或主婦手,未有多加理會,惟當病情轉趨嚴重時,皮膚可能生有拳頭大般的水泡,當穿破或流膿更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
為甚麼會有這種「怕光」的敏感症呢?其實,本身被太陽直接照射並不會致敏,但當患者曾經接觸有機會引致光敏感的食物或植物,例如柑橘類食品、紅蘿蔔,芫茜及茜芹,這些物質殘留在皮膚上,再照射陽光就可能致敏。此外,水療經常用到的按摩油是近年常見的致敏源,不少人享受水療後,沒有徹底洗淨按摩油便到戶外活動,結果造成敏感發炎。
水泡太大勿抓破應盡快求醫
不過,患者毋須過份憂慮,病情輕微患者只要避免再觸碰致敏源及暫時不曬太陽,徵狀是會慢慢緩和。至於病情相對嚴重的患者,必須盡早求醫,透過外用或口服抗生素藥物,或類固醇藥膏以助消炎止痕,如水泡太大盡量不要抓傷,避免穿破增感染風險。光敏感是能夠得到根治,但若患者繼續接觸致敏源,病情就可能隨時復發。
日常可以如何預防光敏感?出外活動或暴曬陽光,盡可能使用防曬用品,以免皮膚受到傷害,特別是選用能抵擋紫外線B(SPF30以上),以及防禦紫外線A(PA標示並附有+號)的太陽油,並在外出前至少半小時使用。提醒大家,光敏感的應對有不同方法,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接受治療前應多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身體狀況、病徵及承擔能力等,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01醫務所」與香港皮膚健康基金合作,隔周六刊登由醫護撰寫的醫健文章。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成立於2016年,為本地非牟利慈善團體,由多名專業醫護人員組成,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及宣傳推廣活動,並提供義診服務及藥物資助計劃。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致力於提高大眾對皮膚健康的關注,糾正社會對皮膚病的誤解。藉著線上及線下的資訊平台,望能加深普羅市民對皮膚科疾病的認識,以及成為醫護人員的橋樑,加強專業溝通及交流。香港皮膚健康基金不問病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種族,務求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各種支援,減輕他們對病患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