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梁振英避答會否再選特首
特首梁振英今早到立法會宣讀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指競選承諾「基本上已經全部落實」。梁振英下午3時將出席記者會,回應傳媒提問。
●梁振英沒有回答會否於2022年再選特首,只說會繼續為香港人做事。
●梁振英說有不少事要向港人道歉,包括土地房屋增加的工作不足
作為梁振英任內最後一施政報告,梁振英自言「基本上已經全部落實競選政綱的承諾。」對於社會關注的「不論貧富」全民退保、土地房屋問題、以「「劃線」方式取消強積金對沖等等、以至在施政報告中未曾提及的政改,市民和傳媒都有不少問題,梁振英在下午3時的記者會回應。
梁振英見記者時指,這是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一如以往都是「進取,務實和全面」施政報告,不單為香港社會解決眼前問題,更為中長期發展做好基礎工作,解決「老、大、難」問題,向前行出正確一步。
有記者質疑梁振英在任內最後半年才提出「老、大、難」問題,是想下屆政府「埋單」。梁回應指過去為找尋土地建屋、政改等議題花了很多時間,故無暇兼顧如取消強積金對沖等問題。
【施政報告】全文3.45萬字史上最長 政府、國家出現次數漸增
他說,其中一個老大難問題是對沖問題,也是僱傭關係中的對立點。因為政改用了任期內2年時間,佔了一大部分,故一直無瑕處理,到今年才處理,原因是「今日的條件處理比早兩三年好」。
另一個「老大難」是房屋問題,土地問題就是土地利用問題。梁振英指,現時房屋用地少,但郊野公園增加面積,故現時有計劃減少低生態價值土地滿足住屋需要,解決中層和基層的住屋問題,例如建公屋和老人院。
被問到如何保證施政報告措施能有效落實,梁振英認為,房屋、創科等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相信下一屆政府都唔可以話解決到房屋問題」,如有人希望某些事情不應該做,「唔應該同我講,應該同社會公開講」,又指「唔做一樣嘢係好容易,要做事係好艱難。」
避答會否再選特首
他被問到是否在未能成為政協副主席,會否於2022年再選特首,梁振英不置可否,只說過去五年為香港做了不少事,認為日後「國家、香港用得著」,會繼續為香港人做事。
有記者再追問,會否承諾「n屆不再選」,梁振英笑說,自從80年代初就在政府各大法定機構工作,在不看好香港回歸的情況下為香港工作。梁振英又表示:「只要有機會,會以不同身份及不同崗位」服務市民。
梁振英指現時政府財政健康,「要洗的錢都是應洗的錢」,至於增加公屋數量,梁指始終控制不到公屋需求,又表示即使有一塊地可作招標,設計、施工等程序仍須多年時間,加上或牽涉有人司法覆核,故房屋供應周期很長。
回應交由私人發展商發展和管理西九,是否牽涉「官商勾結」,梁振英指西九屬「大文化區」,除了設施外,配套亦很重要,故規劃上亦要有充分配套,方便觀賞遊覽。除了財務上,仍考慮到管理局要統一地方設計和管理,以「公家單位與商界交往」,一定要本著同公眾交代原則,又指會受公眾充分監督。他又補充指,如不是交予西九管理局發展西九,都不會由政府負責發展酒店和管理,一定會交予私人發展商,故認為不存在問題。
再有記者追問西九是否屬於一個「地產項目」,梁振英否認,並以故宮文化博物館為例,指故宮項目是「香港最重要文化建設」,故必需要有配套設施如酒店等,故要有商界支持整個西九發展。
被問到現屆政府不實施全民退保,未能符合市民期望,梁振英澄清,自己在競選時只提及會推行推保,而非全民退保。他認為,政府財政資源有限,要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社會保障,不須為社會上層的人提供保障,「當年派6000蚊,我嗰6000蚊今日都無攞,仲喺庫房,呢個係理念問題。」
他在競選時講過「搞全民退保唔需要轟轟烈烈,但要認認真真」,質疑梁振英為何改變立場。梁振英卻回答10年房屋策略是本屆政府其中一個重要策略,迴避記者問題;他再遭記者追問時,再重覆先前答案,「競選講過唔支持全民退保,喺好多論壇都講過。」
【施政報告】全民退保落空 自評「務實果敢」 長者津貼每月$3435
另外,施政報告提到標準工時要待6月才有定案,梁振英解釋,關於民生的工作不討好,「基層覺得你做得唔夠,僱主會話你打佢荷包」,而標時問題因種種原因需要較多時間才能提交最終報告,但會承諾在任期結束前提供有關標時的方案。
被問到樓價在任內不斷升高,梁振英指經政府努力下,今年已有為數不少的樓花供應,又引例稱董建華曾推出「八萬五」政策,當時社會最初指建屋量太少,至樓價大跌時,社會反指政府「做得太多」。梁振英指,如將來再次出現1997年情況,「唔好話當時嘅梁振英政府做得太多」。
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只總結民生政策,隻字不提中港關係和政改,梁振英被問到哪些事須向港人道歉,梁振英指「有不少」事要向港人道歉,包括土地房屋增加的工作不足,未能如願順利向社會供應,因受制於司法覆核等;又指未來半年要向社會解釋香港面對的問題,希望社會各界,包括立法會配合,不要再蹉跎歲月。
今份施政報告提到發展低生態價值的郊野公園,被問到為何不選棕地發展,梁振英以橫洲為例,指要考慮棕地用途,如運輸和建築,當中是有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政府不能以「比錢」打發人走來建屋,指即使肯接受,都要考慮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