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停刊|學者形容開天闢地衝擊報業 將新聞界線推到盡終爆醜聞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創刊26周年的《蘋果日報》,周四(24日)劃上句號,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網站及手機程式也停止運作。回顧《蘋果》歷史,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形容為「支撐本港報章出版嘅動力」,為新聞工作投入資源的程度更是前無古人,令大部份報章亦轉型仿傚其做法;然而歷年來其報道手法及風格,如引用「狗仔隊」等,亦屢遭詬病。
《蘋果日報》亦是旗幟鮮明親民主派的報章,梁麗娟指《蘋果》2003年7.1遊行後由商業化改為政治化;近年亦轉型擺脫小報「羶腥色」定位,頭版多是本港政治新聞,「《蘋果》完成歷史任務嘅時候,定位已經唔同咗」,她對停刊覺可惜,指削弱了本港傳媒的多元化程度。

▼6.23 市民凌晨旺角搶購最後的《蘋果日報》▼

+28

梁麗娟:《蘋果日報》對手是電視

《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梁麗娟指在其出現前,報章多為「文人辦報」,亦有「文以載道」的想法,報道以新聞及資訊為主,她憶述曾將70至80年代的報章給學生看,「佢哋係唔想睇,一見到就話咁多字。」

至《蘋果》出現後,便為報業市場帶來衝擊,梁形容是「Groundbreaking」(開天闢地),將新聞資訊當作商品,當時《蘋果》對手不是其他報章,而是電視傳媒。

+1

開創多圖像少文字引其他報章仿傚

因此創刊開始便用上大量圖像配少量文字、全彩色印刷,「今時今日報紙所見頭版放上好大圖像,其實係由《蘋果》開創。」不少報章,例如《天天日報》、《快報》等亦因《蘋果》出現而結束營運;其餘報章則轉型,仿傚《蘋果》的做法。

▼蘋果日報歷年事件簿▼

+23

百名突發記者搶新聞促使競爭

除了排版外,《蘋果》內容上亦截然不同。相比起以往報道多依賴政府發放的新聞稿,《蘋果》更主動發掘新聞。梁舉例指,《蘋果》雖不是第一間截聽警方緊急通訊的傳媒,但「江湖傳聞」曾聘請過百名突發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突發事件的現場,令行業競爭更大。

《蘋果》亦比起其他報章更願意投入資源做好新聞,包括曾派記者跟隨保釣人士赴釣魚台,更租借衞星電話作採訪,「做新聞做到咩程度,呢個標準係前無古人。」因此《蘋果》大受歡迎,不少人「一路鬧一路睇」,銷量一日最高達超過50萬份,為行內數一數二。

▼6月23日,《蘋果日報》停刊前最後第二份▼

+2

設狗仔隊行小報風格:頭十年都好多污點

雖然《蘋果》為傳媒行業帶來翻天覆地改變,但亦曾陷入傳媒道德的爭議。梁指《蘋果》引入「狗仔隊」文化,揭不少明星不為人知的事件,甚至擴展至港聞版上,影響社會大眾對新聞行業的印象,至近年狗仔隊文化因法律問題等才式微。另外,創刊初期定位為小報,內容不少為風月版、偷窺走光等。

她形容《蘋果》「將新聞業界線推到最盡位置」,「當然推到最盡就出好多醜聞,包括陳健康事件等,頭十年都好多污點」。歷年來亦有不少新聞被人詬病,包括將長洲學生自殺死狀相片放在頭條報道。

▼6.23 蘋果讀者冒雨到壹傳媒大樓表達支持▼

2003年成由商業化步向政治轉捩點

《蘋果》因涉違反《港區國安法》令資產被凍結而迎來最終章,梁麗娟憶述在創刊初期,《蘋果》政治方面並不突出,報道主要為突發及煽情新聞為主,後期則增加不少「政治八掛」元素,亦較多批判和揶揄權貴。至2003年反基本法23條立法,採訪做法亦有所改變,由商業化步向政治化,一方面旗幟鮮明、親民主派立場更明顯;另一方面在不少社會運動中亦「企喺市民個邊」,甚至鼓吹參與,如頭版印上「走上街頭」等口號。

近年《蘋果》轉型擺脫小報 「羶腥色」定位,不少頭版改用本港政治新聞;另外亦投放資源在網上,例如「動新聞」等。她指近年在傳媒的政治光譜上,《蘋果》是開明、自由及激進一邊,「如果《蘋果》無咗,傳媒就會偏向保守、建制個邊。」

她料在《國安法》下新聞尺度收緊,記者以言入罪的風險更大,「陰霾會一路困擾香港新聞界。」梁寄話傳媒工作者「現階段只能夠估(紅線),其實點自處都唔知」,惟有小心行事。

▼6.23 《蘋果日報》新聞部最後一夜▼

+8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則表示,《蘋果》對本港報業市場帶來競爭,帶動行業發展,「新聞報道多咗好多唔同做法」;而記者薪金亦因此獲提高。雖競爭下令報道更趨煽情以吸引讀者,但傅認為整體而言,《蘋果》為報界帶來的正面貢獻。

《蘋果》停運後,本港會否有可能再出現大型親民主派媒體?傅景華認為市場中仍有很多讀者追求立場批判政府的媒體,故料會有不少新媒體湧現,特別是網媒。然而很難再出現規模與《蘋果》相若的媒體,因《蘋果》「幾十年品牌,要好時間建立」,加上在新媒體盛行年代,要創立傳統媒體絕非易事。

▼6.17警方進入壹傳媒大樓▼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