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氣泡︱倫理學者倡措施設日落條款 否則等同限制市民自由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政府將於4月29日起調整社交距離措施,並以「疫苗氣泡」為重心。不過,有學者批評這項政策看似科學,實際上欠缺實證,難以證明為什麼接種了疫苗,食肆就可延長營業時間多兩小時。
港大和中大的倫理學者同時指出,疫苗氣泡不能無限期延續下去,政策應訂立失效條件,倡議當本地傳播消失了一段時間後,便應撤銷有關做法,以免永遠限制市民自由。

▼特首林鄭月娥4.12公布抗疫新路向措施▼

+12
何維倫表示,支持「疫苗氣泡」政策,但強調不能強迫市民打針。(受訪者提供)

香港大學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總監何維倫表示,支持「疫苗氣泡」政策,但強調不能強迫市民打針,亦需研究日後如何辨識已打針的市民,「除非有職員去查,不過可能麻煩仲更多,如果做得唔好,市民對政府政策信任有影響。」

延伸閱讀:疫苗氣泡︱倫理學者:工作屬基本人權 不打針者應准檢測取代

定義傳播消失 可跟世衛標準

他又認為,當本地傳播消失了一段時間後,可以撤銷疫苗氣泡,「因為疫苗氣泡係針對人傳人問題,如果一段時間無人傳人,無新個案,都可以放寬。」他相信,這是重要的證據,說明病毒不會再帶來大影響,至於如何定義「消失了一段時間」,他認為可以跟從世衞定義。

市民接種新冠疫苗後展示針口。(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而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區結成亦同意,當本地個案「清零」或受控時,也不再需要「疫苗氣泡」。他強調,「日落條款」不能定得太緊,否則等同不會「日落」,「永遠達唔到,永遠限制咗啲人自由?」他認為「日落」的準則可由專家商討,也應諮詢市民意見。

區結成:放寬邏輯欠實證支持

區結成亦批評,疫苗氣泡劃分了很多不同階段,「分得好細」,看似有科學基礎,但實則不然,「你憑咩去講,點解做咗呢個措施就可以開到12點,或者開到2點,呢啲邏輯唔係有好多實證方式去支持!」

區結成擔心日後不願打針的人,或會像不願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的人一樣,被標籤為「等於拒絕政府的人」。(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憂政府向市民強加道德標籤

他亦擔心日後不願打針的人,或會像不願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的人一樣,被標籤為「等於拒絕政府的人」。他直言雖然政府不准市民「填紙仔」,在行政上更方便,追蹤效率也可能更高,但質疑政府為什麼在這批人身上強加道德標籤,「係咪需要將填紙仔嘅人講到咁不負責任?成日都話唔好妖魔化,點解喺呢啲地方咁輕易去妖魔化嗰啲填紙仔嘅人?」他認為,其他措施都可能有一、兩成人不合作,料比率不會相差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