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加價|研設機制定期調整車費 巴士業消息︰料每年一檢難實行

撰文:鍾妍
出版:更新:

4間專營巴士公司將於4月4日起加價,平均加價幅度介乎8.5%至12%,當中新巴城巴將分階段加價共12%,為政府引入專營巴士票價調整機制以來最高加幅。特首林鄭月娥及運房局長陳帆紛紛就大幅度加價解畫,其中陳帆日前接受部分傳媒訪問時表示,會設立恒常機制,研究每一年或兩年定期調整巴士票價,以免幾年大加一次。
有巴士業界人士認同,需要有既定加價機制,不能再「(加價申請)入行會兩年半,係入咗個黑洞咁嘛」。惟業界消息透露,即使引入巴士票價定期調整機制,料每年一檢難以實行,至少要兩年一檢;而港鐵的票價調整方程式,長期遭受「有加冇減」批評,料巴士的票價機制未必會參考港鐵,「暫時睇政府似乎唔行呢條路」。
有交通關注組織認為,政府往往拖延巴士業兩、三年,才會批出加價申請,行政措施太慢,是導致今次4間專營巴士加價幅度高的主因。團體又認為,加價應是巴士公司改善財政的「last resort(最後手段)」,即使引入機制,亦毋須每年加價。

政府預計,於今年4月4日實施新收費後,大約九成乘客每程需多付的車費不超過1元。明年1月2日新巴城巴實施第二階段的新收費後,其大約九成乘客每程需多付的車費累計不超過1.5元。(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明報》日前報導,陳帆接受該報訪問時指出,現時巴士加價的申請,須由行政會議考慮後審批,而巴士公司一般是累積數年才提加價申請,故令每次加幅較高,令外界有負面印象。報導引述陳帆指,當局將設立機制,檢視巴士財務及營運情況,研究定期如每一至兩年調整巴士票價。

有專營巴士業界人士透露,相關逐年檢討票價的機制已討論多年,但暫未有聽到相關機制細節。港鐵可加可減機制一直為人詬病,甚至被謔稱為「有加無減機制」,該業界人士認為,可加可減機制若能正確執行是能夠公平的做法,但暫時看政府「似乎唔行呢條路」,料巴士的票價檢討機制,未必會完全參考港鐵的機制。

業界消息又指,因巴士業加價涉及多項行政手續,對專營巴士公司而言,「要年年嚟搞一次,都唔係咁容易」,料每年一檢將難以實行。但該業界人士認為,若維持現時無固定機制的審批方式,每次巴士加價申請「(好似)入咗個黑洞」,亦不可行。

陳帆指,專營巴士加價是困難決定。(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易志明︰業界可考慮每兩年申請調整票價

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則鼓勵業界,考慮自行每兩年一次,向政府申請調整票價,若累積多年才申請加價,「冇可能追通脹,政府唔敢批,市民會鬧爆」。他說,現時巴士加價,運輸署需時9個月至1年時間檢視,然後交到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以及交通諮詢委員會討論,才能到行會「拍板」,需要一定時間,認為調整檢討密度會較好。

+2

公共運輸研究組︰加價應為最後手段

關注香港交通問題的公共運輸研究組發言人鄭衍祺指,各間專營巴士公司有不同路線經營組合,例如大嶼山巴士甚少有路線會經過隧道,「專營巴士豁免隧道費基金」對其無用,故不能以統一方程式,為專營巴士業訂出劃一加價標準。

鄭衍祺指,今次四巴加幅高,源於當局行政措施太慢,有巴士公司早於2018年已提出加價申請,但3年後才獲批。他又質疑,陳帆「放風」要借設立機制,務求降低每次巴士票價加幅是「假命題」。他認為,巴士公司為維持財務狀況肯定會「自己諗辦法」,如在車身賣廣告,而申請加價的程序相對麻煩,「算係last resort(最後手段)改善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