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溫書霸位、被吵之苦 80後辭工開另類自修室 共享空間接軌韓國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近年劏房盤成風,發展商的樓盤間格層出不窮,推超迷你浴缸、不能坐的馬桶,甚揚言「皇帝都只係瞓張床」,走出百多呎的住宅,港人的生活空間依然匱乏。無論在職人士或學生,即使要找個地方專注工作、學習,亦逐漸變成奢侈事。
八十後的楊竣傑(Jacky)與鄒國基(Raymond)眼見土地問題困擾港人,參考外國收費自修室概念創立「共享空間」,讓港人在令人難以喘息的城市中,可以有一個愜意的小天地。

工作桌會以木板及遮板分隔位置,讓人可專心工作。(龔慧攝)

Jacky笑稱自己和許多香港人一樣,在缺乏空間的日子掙扎過活,每當他回想公開試的日子,朝早要急著去自修室排頭位,希望佔一張地理位置較佳的四方桌,離開桌椅急急吃個午餐,遇上嚴厲的管理員沒收物品,一天的溫習時間表又被打破。

空間不足 畢業後繼續排自修室

「喺香港,大部分人嘅屋企唔會好大,甚至要有張正正式式嘅書枱都好難。」從事金融業的Jacky表示,畢業後要經常考不同的專業試,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等,但坊間除圖書館的自修室外,似乎就沒有其他寧靜的溫習空間。

(右起)楊竣傑(Jacky)與鄒國基(Raymond)相識超過十年,Raymond更放棄本職而創立「Desk-one」。(龔慧攝)

於是Jacky只能選擇在家或在公司逗留到午夜「咪書」,假日更要去圖書館「爭位坐」,「等中央(圖書館)一開門,就衝上去10樓霸位。」他又稱,曾試過到連鎖咖啡店工作,但要先搜尋一個最有可能人流較少的店舗,拿著咖啡、坐張有點兒高的「吊腳凳」,喝半口咖啡後,卻又發現人潮漸多、傾談聲不絕於耳,「香港就係缺乏空間,就算有都很單一,去連鎖咖啡店,有幾多人真係想飲佢杯Latte?」

畢業之後唔係完結考試生涯,只係啱啱開始。
「Desk-one」創辦人Jacky
1400平方呎的空間分為2區,一邊可吃喝傾談、另一邊就是寧靜的私人空間,與一般自修室無異。 (龔慧攝)

韓國收費自修室林立    

事實上,亞洲如韓國、台灣近年興起收費自修室的概念,吸引缺乏空間專心唸書的學生,台灣更是早於90年代開始營運專門為考生而設的「K書中心」,將偌大的空間間格成一個個小書房,並以獨立簾去遮隔。至於韓國則較遲起步,約3年前才有第一間收費自修室,但設計頗具時尚感,放置充滿現代氣息的歐陸桌椅。

而Jacky與友人去韓國旅遊後,發現當地的收費自修室遍地開花,吸引不少想考進大公司的準畢業生、拼命考上名牌大學的考生,受啟發希望引入香港,「香港同其他亞洲地方一樣,都好睇重考試,但點解香港就冇呢啲空間?」

不過,韓國自修室著重高科技,出入要拍卡之餘,更有排行榜去計算一周共溫習多少時間等,Jacky將模式略為改變,著重共享空間,並說服大學朋友Raymond一起創立「Desk-one」,於跑馬地商廈一個千四呎的空間,分為設有梳化、可吃喝的休閒地方,以及寧靜的工作間,除了「鐘計」收取入場費外,就再無其他收費,並免費提供咖啡、零食等。

Raymond和Jacky 二人特意從泰國設計師購入桌椅,如有客人看中更可以代購。(龔慧攝)
「Desk-one」面對跑馬地,整個馬地收於眼簾下。(龔慧攝)

Raymond本身任職與癌症的科學研究,為創業更辭去工作,「香港的確缺乏呢類型空間,想喺畢業十年有個新嘗試。」他坦言每日遇到的人與事感覺新鮮,發現來去人群也隨著考試的季度表而浮動,例如11月尾建築師考試、12月頭又碰上金融業大考及大學生考試高峰期,「以往係實驗室只會遇到推銷員或同事,但現在卻會接觸不同人,有創業媽媽送完仔女返學就上嚟做嘢,感受到佢哋同我哋一樣,想喺寸金尺土嘅香港搵一個舒適空間專心工作。」

共用工作空間  學者:近年成新潮流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何濼生表示,有留意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在港盛行,反映市場需求,「因為香港租金貴,共用一層樓、設施都成為新趨勢,相比咖啡店更慳皮。」

不過Jacky認為共用工作空間同時看重結識合作夥伴和建立人脈網絡,每月收取上千元的費用,未必適合在職學生,所以在自修室與共用工作空間找個平衡點。社區設計師何尚衡認同城市有多種選擇有其好處,顯示空間分工更仔細,「Co-working Space更加著重點去發展生意人脈,會搞創業講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