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治療重型地中海貧血 父母可捐骨髓 12歲男童或成全港首例

撰文:黃卓然
出版:更新:

「好返後最想去台灣旅行。」12歲軒仔(化名)是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自小會因暈眩而缺課。父親起初以為軒仔只是普通貧血,「食下補品會無事」,怎料情況越來越嚴重,終在6歲時確診。原本要根治地貧,唯一方法是在茫茫資料庫中,找到完全吻合血幹細胞移植,然而軒仔決定接受新技術治療,以父或母的骨髓移植,醫生指成功機會約有7成。

屬重型地貧的軒仔(右)每6星期便要到醫院輸血一次,每週更有6晚需要注射8小時除鐵藥,軒仔父親(左)心疼兒子失去自由。(張浩雄攝)

地中海貧血是一種遺傳血液血,分輕型及重型。輕型患者通常只有一個有病因子,未必有病徵。若從父親和母親身上均遺傳有病因子,孩子便會是重型患者。估計每8名港人有1人帶有地貧基因,重型患者則約有300名。

屬重型地貧的軒仔,現時每6星期便要到醫院輸血一次,每週更有6晚需要注射8小時除鐵藥。軒仔坦言,患病最難過是不能參加宿營,因為每日都要及早回家,接受除鐵治療。軒仔父親心疼兒子失去自由,又指過去曾有數次找到初步合適的骨髓,但最終都不能通過測試,希望一再落空。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卓家良解釋,現時只有血幹細胞移植可根治地中海貧血,血幹細胞主要有3個來源,包括骨髓、臍帶血及周邊血液幹細胞。若找到完全吻合捐贈者移植血幹細胞,病人便能回復造血功能,無須再輸血;但找到機會並不高,去年只有5宗個案成功從資料庫中找到吻合骨髓,並接受移植。此外,患者父或母的白血球抗原通常只有一半吻合,故過去多數不能成為捐贈者。

卓家良解釋,過去患者父或母不能成為骨髓捐贈者,乃因其白血球抗原通常只有一半吻合,但新技術可防止排斥,令患者接受父或母親的骨髓,成功機會約有7成。(張浩維攝)

新技術患者要接受化療藥物

不過,本港即將首次以「半相合血幹細胞治療」治療地中海貧血,軒仔更將獲「意贈慈善基金」贊助接受有關治療,生命再現曙光。此技術原本用來治療癌症,可令患者接受父或母親的骨髓,成功機會約有7成。病人先接受化療藥物,殺死患者原本造血細胞,及抑壓免疫系統,再用實驗室方法把捐贈者血幹細胞中的白血球移走,防止互相排斥。由於化療藥物毒性強,患者其他器官有機會受損,而且暫時只適合12歲以下患者。

有關治療並不在公立醫院資助項目,病人需要自費,費用約為30萬。卓家良說,除軒仔以外亦有數名病人正排隊接受有關治療。贊助軒仔接受手術的「意贈慈善基金」創辦人曹貴子表示,正籌募80萬元捐助「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當中包括軒仔的贊助費,希望市民踴躍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