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筲箕灣兩隱世古道曝光 百年石拱橋或見證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有逾百年歷史的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去年險遭清拆,反映本港有不少鮮為人知的隱世秘景。早前有行山人士在赤柱和筲箕灣分別發現荒廢古道,均有大型石拱橋。
翻查舊紀錄,估計赤柱古道有170年歷史,是香港開埠初期赤柱通往港島的主要道路。而筲箕灣古道或為19世紀建設大潭水塘時開發。有團體希望政府可以修復古道建成文物徑。
《香港01》已向多個政府部門查詢,暫未有相關石拱橋資料,古蹟辦指會作初步研究,考慮將其分別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和「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清單」內的可行性,藉以確保具文物價值的項目得到妥善的保護。
記者:孔繁栩 攝影:張浩維、楊凱力
1845年已有地圖記載
赤柱古道位於赤柱佳美道,懲教署體育會會所旁,香港在1841年開埠,而1845年已有地圖記載,這條連接赤柱至淺水灣的主要道路,至1881年,這條路發展完整最遠接駁至今日的中環一帶,但隨着赤柱峽道及淺水灣道建成,古道部份路段荒廢,地圖亦無再顯示。
坑內鑲有螺絲料曾有防洪工程
由赤柱古道前往石拱橋的路並不簡單,膽量和體力缺些少都未必行到,沿途有不少碎石和矮樹,又要爬陡坡、落山溝,大約15分鐘,就來到第一條石拱橋「獅子坑」。「獅子坑」深約3米,石拱橋身保存得十分完整,坑內鑲有螺絲,相信是防洪工程的痕跡。
「老虎坑」就聳立另一座巨型石拱橋,山溝離橋面至少三層樓高,但要落山溝時就有少少驚險,切記量力而為衡量風險,不要勉強。從橋底向上望,會見到轉角位的物料明顯不同,估計是落成後加工,擴闊路面方便人力車及馬車轉彎。
「活在赤柱」創辦人:開埠後赤柱是第一個首府
Facebook專頁「活在赤柱」創辦人、教師侯志輝認為,政府可能認為只是一條橋,但原來同香港開埠歷史好有關係,「因為開埠後赤柱是第一個首府,當時要建維多利亞城時,有文物保育朋友說,第一個選址是赤柱,後來竟然選了中環」。
筲箕灣古道亦有石橋
除了赤柱古道有宏偉的石拱橋外,由石澳至筲箕灣還有另一條古道,只是筲箕灣古道就更加難行,古道被樹林覆蓋,要跨過一個又一個水坑,之後再走一段水管路,沿路只靠行山人士留下的繩索扶手,十分考驗平衡力。
歷史科教師:料建大潭水塘時開發
筲箕灣古道的石拱橋雖沒赤柱古道大,但建築形態相近,由多塊石磚砌成。歷史科教師劉sir表示:「我感覺到好多古人的痕迹,懷疑係一條大潭舊路,沿途有英式石拱橋,有山坡係明顯被人為削開,估計19世紀,興建大潭水塘時開發的道路。」
劉sir又認為,政府比較忽視古道保育,感覺可惜,看着古道逐漸荒蕪,每一次打風一點一點被破壞,「這是香港人歷史,柴灣、赤柱、大潭居民的歷史」。
兩條古道都是英治初期主要道路,對香港發展有一定貢獻,但隨着時代變遷在歷史上褪色,有團體希望把古道發展成文物徑,集合民間力量清理道路,讓市民郊遊間認識香港歷史。
古蹟辦:暫未有資料 會研究價值
地政及路政署回覆《香港01》查詢表示,石拱橋非由相關部門管理及維修,古蹟辦表示,會對上述石拱橋和被指稱的「古道」作初步研究,考慮將其分別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和「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清單」內的可行性,藉以確保具文物價值的項目得到妥善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