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70年歷史跑馬地墳場 料為港首個公眾墳場 學會倡審視評級
摩登都市的歷史建築,為每一代人訴說一個又一個城市故事。藏身地底逾百年的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曝光,令社會再度正視被忽略的文物保育。
位處跑馬地的香港墳場,有176年歷史的教堂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同期落成的墳場卻未獲任何認可。古蹟辦於2013年亦就20條逾百年歷史的古道進行研究,提到應妥善保護,卻未見政府有跟進行動。
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指,墳場內存有具歷史價值的構建物,本身亦安葬不少名人,更推算墳場早於1841年落成,或為本港最早存在的公眾墳場。學會指,當局評級時亦考慮整個環境,不應將其「拆件」,只就部份建築物評級,「有評級機制本來係好,起碼有認受性,但依家做法變成無評級就係無歷史價值,可以拆。」
談到主教山,當局聲稱被拆除的部分可復修,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副會長陳柏慧卻反駁說法:「有啲野係維修唔到,香港整呢種石嘅工藝都得返好少,就算整得返物料都唔同。」陳柏慧指,本港評級機制著眼於建築物,往往未有考慮整個環境、基建系統,令不少具價值的非建築物被忽略。正正因此漏洞,才出現主教山事件。於學會而言,現階段比起保育方案,更重要是完善評級機制,避免再有主教山蓄水池事件翻版。
噴水池、日晷至少111年歷史
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根據政府資料建於1845年,為當年灣仔星街首個公眾墳場後滿額後落成。不過,陳柏慧翻查紀錄,最早的安葬紀錄為1841年,推算該墳場為本港歷史最悠久的公眾墳場之一;而其中兩個噴水池及日晷亦早於1890-1910年興建。
她指,墳場的價值不單看其建築歷史,當中有不少名人長埋此地,包括何東,亦由於有安葬日本人,其拜祭儀式亦別具文化價值。不過,墳場內現時只得於同年落成的教堂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無論墳場本身或內在構建物亦不獲評級。
延伸閱讀:英國分類歷史建築 每類設獨立保育準則 街頭防撞柱亦可獲評級
古蹟辦發表報告 指20條古道應妥善保存
而古蹟辦曾於2013年發表一份有關香港古道的研究報告,當中提及全港有20條於英國殖民年代前已落成,即港島區早於1841年、九龍區早於1859年及新界區早於1898年,當中有6條更是新發現。報告中提到,古道印證古人傳統生活,亦有助認識香港的文化,建議應妥善保存(recommended that these footpaths should be well protected)。陳柏慧補充,根據學會發現,於大埔的鳳馬古道同樣有過百年歷史,而途經的張屋、李屋,兩條客家村落同樣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惟當局卻未有給予古道任何認證。
學會稱應整體審視建築物環境
陳柏慧認為,古蹟辦評級時應考慮整個環境、基建系統(infrastructure),若將整個系統的建築物拆件評級,除容易出現走漏情況,亦難以有完善的保育方案。他們又指出,如大潭水塘內有超過20個構築物獲評為法定古蹟,但整體水塘卻未被評級,學會認為應改善有關機制,「唔應該有野話唔評就唔理,就擺埋一邊...變成無評級就係無歷史價值,可以拆得。」
他們建議因應現有評估機制未能涵蓋的範疇,應制定清晰的工作指引,以便有系統地評估具有潛在保育價值的基建項目。至於主教山的保育方案,學會認為現階段應先研究整體的文化、歷史價值,不應過早決定應如何保育。
▼深水埗主教山羅馬式建築蓄水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