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屠龍|學者:港欠缺配套培訓成本高昂 應優先聘香港本土機師
香港一邊致力發展航空業,設立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冀培訓航空人才;惟另方面,國泰航空去年10月宣布裁員,港龍航空亦告停運,包括機師在內,大批空勤人員失業。政府似無招可出,以保本地航空業人才就業。
有學者指,香港欠缺配套設施培訓機師,因此本地航空公司訓練機師時,需花過百萬元成本,將學員送到外國訓練,所費不菲。他認為本地人手重要,航空公司日後有空缺時,應優先聘請本地機師。
▼國泰大裁員▼
2016年,時任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到,將由機管局於機場成立香港國際航空學院,以培訓航空業人才,學院該年正式成立。到2020年《施政報告》,提到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預留空位發展學院設施,包括增加學員宿舍。
雖然設有學院,但課程並不包括機師培訓,如港人冀成為機師,其中一大途徑便是參與本地航空公司舉辦的見習機師培訓計劃,早於1986年,港龍便推出相關計劃,不過每年取錄人數不多,翻查國泰年報資料,由2015年起,每年逾70人從計劃畢業,最多的2019年亦只有逾百人;相反,每年報名的人數,據報道指可多達5,000人,非常搶手。
經港龍見習機師培訓計劃成為的前港龍機長楊紹基表示,投考見習機師競爭大,每年幾千人報名,自己報名前雖持有小型飛機執照,但亦投考兩次方獲取錄。他直言,能進入面試階段已相關困難。他續指,機師訓練殊不簡單,需到澳洲培訓一年多,每年總有個別學員未能通過所有考核畢業。
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主任羅祥國表示,香港過往依賴全球招聘,即使本地航空公司有意培訓,亦需花費數以百萬計成本,將見習機師送到外國訓練。他解釋,問題源於香港缺乏「自然供給」(natural supply)的機師,外地如新加坡、南韓等都有空軍,當空軍退役後,已有一定飛行經驗,可轉型為民航機師,為當地市場帶來機師供應。
羅祥國續指,對本港航空公司而言,由於欠缺配套,亦沒有空軍轉機師的途徑,公司必須花錢保送見習機師到外地學飛,培訓本地機師成本高,而且難保機師日後「轉會」他投。他形容培訓機師,變成航空公司長遠投資考慮,需權衡利弊。
投考機師競爭激烈,航空公司需投放大量資源培訓,能成為機師的,在大眾眼中均是天之驕子,不過在疫情下失業機師亦進退兩難。楊紹基大學時修讀會計,畢業後亦曾於四大會計師樓工作,不過他認為返回會計業可能性較低。他說,由於自己會計行業資歷淺,卻已在社會工作多年,若與相若會計資歷者比較,對方會較優勝。他又指,香港機師就業途徑似乎限於受僱航空公司,而私人飛機市場不大,「唔會無啦啦有架飛機畀你飛,就業機會細好多、窄好多」,如果轉行則要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