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袁國勇團隊解構3款疫苗效用 料難阻止無症狀感染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港府已購入中國科興、德國BioNTech / 復星疫苗及英國阿斯利康 / 牛津疫苗,首批科興疫苗料於明年首季供港。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其團隊成員今日(25日)在《明報》撰文,稱邊境控制、社區防控難以做到滴水不漏,故開展全民疫苗接種計劃刻不容緩。
團隊指出,前期動物實驗顯示3隻疫苗均能誘發適量中和抗體,防止接種者出現有病徵感染或嚴重併發症;但未必能阻止無症狀感染,因而仍然可能感染其他人。3款疫苗的臨床保護效力均高於世衛最低要求的50%,副作用均屬輕微。團隊認為,科興疫苗似乎最安全,副作用最少;而BioNTech / 復星疫苗的臨床保護效果較佳,亦相對安全。

邊境控制、社區防控難滴水不漏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共同撰文,提到邊境控制難以滴水不漏,因為有約2.5%至5%個案的潛伏期逾14天。社區內的防控堵截亦有困難,因無症狀感染者能於社區播毒,即使有病徵的求診者願意做檢測,也可以因採樣欠佳或測試本身的限制而出現假陰性,故開展全民疫苗接種計劃刻不容緩。

↓點擊下圖,看三款疫苗比較↓

疫苗覆蓋率足夠才可逐步放鬆防疫措施

團隊建議,政府對醫護人員、長者、長期病患者、邊境管制人員及高危職業,應該給予機會優先注射疫苗。到疫情進一步緩解,疫苗覆蓋率足夠才可逐步放鬆防疫措施。

團隊強調,接種計劃必須以迅速、廣泛、公開、自由選擇為目標。所有資訊均須透明公開,以獲取公眾信心。同時應尊重市民意願,予以自由選擇的機會。

+7

港府共購入三款疫苗,包括中國科興疫苗、德國BioNTech / 復星疫苗,以及英國阿斯利康 / 牛津疫苗。團隊指出,前期動物實驗顯示3隻疫苗均能誘發適量中和抗體,防止接種者出現有病徵感染或嚴重併發症;但未必能阻止無症狀感染,減滅上呼吸道釋放病毒,因而仍然可能感染其他人。病毒不停變種,是否需要如流感疫苗般每年改變疫苗株仍屬未知之數。

3款疫苗的臨床保護效力均高於世衛最低要求的50%

各疫苗之第三期臨床研究方法有異,難以直接比較各疫苗誘發免疫力的效果,但3款疫苗的臨床保護效力均高於世衛最低要求的50%。阿斯利康 / 牛津疫苗的最佳劑量仍未清楚,需要重做臨床研究來確定。初步數據顯示,首劑注射較低劑量者,其臨床保護效力達90%。反而首劑注射正常劑量者,其臨床保護效力卻只有70.4%。德國BioNTech / 復星疫苗的整體臨床保護效力為95%,16歲至75歲的臨床保護效力超過90%。科興疫苗第三期臨床研究結果仍未正式於國際醫學期刊刊登,故暫時無數據可以用作比較。

3隻疫苗的副作用均屬輕微。約3.3%注射科興疫苗後發燒,較阿斯利康 / 牛津疫苗(18%)及德國BioNTech / 復星疫苗(14.2%)為低。科興疫苗的其他副作用亦較另外兩隻疫苗少。

科興疫苗第一二期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副作用最少

就現有第二及第三期臨床研究數據而言,科興疫苗的第一二期臨床研究數據,在眾多疫苗中似乎最安全,副作用最少,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均能接受注射。但其誘發中和抗體及細胞介導免疫反應之能力較弱,故預計保護時間較短,但可以加強劑去補救中和抗體隨時間下降的問題。科興疫苗第三期臨床研究結果仍待正式發表,須有同行評審之國際醫學期刊刊登數據後,再分析臨床保護效力及安全數據,方可正式決定使用。

BioNTech / 復星疫苗臨床保護效果較佳

BioNTech / 復星疫苗的臨床保護效果較佳,亦相對安全。其化學成分簡單,實驗室做品質保證分析較易。現時預先採購的3款疫苗中,BioNTech / 復星疫苗及科興疫苗(仍待第三期臨床研究結果正式發表)應為兩款先行採用之疫苗。

疫苗含微量殘餘化學物或穩定劑,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淨化過程已將剩餘物減至最少,但注射前必須問清楚接種者的過敏史,所有疫苗接種中心必須有急救設備和訓練有素的人員。可能尚有其他較罕見及嚴重的不良反應,未必於注射1萬人次的實驗研究階段出現;但在大型社區接種計劃,上百萬人次接種後才有機會出現。其他嚴重的副作用,一般指自身免疫炎症反應,如橫貫性脊髓炎、吉巴氏綜合症等,通常於接種後6星期內出現,但屬極罕及無法預計。

團隊又稱,接種完疫苗後出現疾病或死亡個案,未必與疫苗有直接關係。以面癱(貝爾氏麻痹症,Bell's palsy)為例,在美國3.8萬接種者出現4宗(約每10萬人有11宗),但在美國每年約10萬人便有15至20宗病例,其因果關係未曾確立。倘遇任何事故,須深入調查及盡快公布,以釋除公眾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