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九成河溪監測站大腸桿菌超標 鄉郊排污工程拖6年

撰文:林若勤
出版:更新:

早前《香港01》報導,根據環保署河溪水質報告指,去年全港9條河水質轉差,其中錦田河一個監測站更是過去十年都被評為「惡劣」或「極劣」,當時環保署回覆指其中一個污染源頭來自未有鋪設污水管的鄉村。
審計署發表報告指,現時全港共有7萬間村屋和8.4萬間寮屋仍未設置污水渠,以至去年全港71個河溪監測站中,九成大腸桿菌超標。報告又批評環保署2001年向立法會表示,將會為8個地區改善排污系統,原訂2009年完成,但拖延7年,至今只有27%工程完成,建議環保署定期公佈個別鄉村接駁污水渠的進度。

錦田河是繼元朗河之後,污染嚴重排行全港第二的河流,2015年兩個水質監測站都錄得「惡劣」評級,記者沿河視察不難發現死魚、不明污物,更發出陣陣臭味。(資料圖片)

環保署上月公佈《2015河溪水質報告》,《香港01》發現全港共有16個監測站的水質指數評級下降,涉及9條河流。翻查資料更發現,錦田河的其中一個水質監測站(KT2),過去十年都被評為「惡劣」或「極劣」。當時環保署回應指水質轉差或因去年降雨量減少,未能有效稀釋污染物,污水源頭主要來自未有鋪設污水管的鄉村、小型工業及禽畜農場。

審計署今日(11月23日)發表報告指,現時全港共有39.5萬人住在未設置污水處理設施的村屋或寮屋,只能靠化糞池或依賴旱季截流器來減少未經處理污水所造成的污染。報告指去年全港71個法定水質監測站中,近九成(63個)在去年錄得平均大腸桿菌數目超標,並以北區和元朗區為例,顯示未設置公共污水渠的鄉村排放的污水,或令河溪受糞便污染。

報告又提到,全港共有7萬間村屋和8.4萬間寮屋未設置公共污水渠的,大多靠化糞池處理污水,部份則直接將污水排放,不過當中只有1912間村屋或寮屋領有化糞池系統牌照,而環保署亦從未定期檢查化糞系統,又沒有為化糞系統定立資料庫。

審計署又批評,環保署的「鄉村污水收集系統計劃」一再延誤。2001年環保署向立法會表示,預計其中8個地區的鄉村排污工程將會在2004年至2009年期完成,後來將完工日期推遲至2014年至2018年,不過審計署發現完工日期將要再度推遲,因截至今年6月,有關8個地區的工程只有27%完成,另有12%的工程正在施工,36%的工程仍在規劃,25%尚未開立排污工程項目。

審計署建議,環保署定期評估鄉村污水引致各主要河溪污染的程度,並公布評估結果,並加強監管化糞池系統。又建議定期公佈個別鄉村接駁污水渠的進度,確保合理時間內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