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歷史靠role play 拒死板 嶺大教授周愛靈:我教的是人而非學科

撰文:袁澍
出版:更新:

歷史科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是一門很沉悶的科目,但對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周愛靈的學生來說或是例外。上她的歷史課不用死記硬背,學生需要代入不同的歷史人物角色,以理解人物當時的心路歷程。這樣的上課方式令同學們十分投入,甚至忘卻了下課的時間,需要教授趕他們放學。
以上的教學方法,是著名的「回應過去」( Reacting to the Past, RTTP),比起照本宣科,備課時需要更多的準備,周愛靈卻覺得很值得,指上堂就是為了讓同學們不要「瞌眼瞓」,她說,「我要教的是人,而不是學科。」她的特別教學法,亦令她成為嶺南大學「優異教學獎」得獎人。

讀歷史出身的周愛靈,不諱言過去學習時感覺歷史課程總是有些悶,老師讀書,學生記筆記,沒有新意。機緣巧合之下,她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工作坊中學習到了「回應過去」的教學方法,令她意識到原來教歷史課,也可以十分有趣,幾經嘗試後更加認定這是一個好的教學模式。

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周愛靈從2017年開始使用回應過去的教學法。(受訪者)

教「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要學生扮演不同國家代表

曾修讀周愛靈「環球探索與研究」課程的陳港文對這門課的教學贊不絕口,他說當時學期的主題是「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由於歷史事件曾驚動國際社會,聯合國也介入其中。周愛靈因此讓班上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國家的聯合國代表,彼此對話,而陳港文則代表一非洲國家與「大國」溝通。

課程看上去有趣,卻需要做很多準備,包括要學習聯合國的法則,陳港文說當時除了打印聯合國的章程外,亦在網上學習了不少外交的技巧。課堂上一次又一次的激辯,讓陳港文深刻地理解了那段歷史,更感受到了作為非洲小國在當時國際社會上的地位,「感受到那種博弈的感覺,而家聯合國或者每日都上演緊同樣的戲碼。」

陳港文曾經上過周教授的課程,當時的課題有關盧旺達種族大屠殺,需要他扮演非洲聯盟的主席。陳同學說透過這樣的方式,理解到了大國的博弈和小國生存的艱難,令他獲益良多。(受訪者提供)

不希望學生上課感到疲勞:「我要教的是人,而不是學科」

課程雖然有趣,但是周愛靈卻要花費更多的工夫,包括花很多的時間去找尋資料,課堂上更要不斷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她說課程比傳統教學多了辯論等環節,可以讓學生充分鍛煉分析及解難的能力,她說不希望學生在課上感到疲勞,「我要教的是人,而不是學科。」

除了歷史教授外,周愛靈也是一位鋼琴家,並致力於嶺大推動音樂教育。她在大學最初主修音樂,希望把她對音樂的追求,與更廣泛的博雅教育結合起來。然而,她發覺大學對音樂培訓的要求限制太大,於是後來修讀哲學、心理學和政治學,最後轉為主修與音樂看似無關的歷史。

她說:「歷史與音樂看似是不同的領域,但其兩個學科都是了解人類生活的根本本性,以及表達人類的核心經驗。」自此,周教授一直致力研究文化和教育的歷史,特別關注正規學習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和人生經歷。周愛靈亦是今年嶺南大學「優異教學獎」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