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教學獎|中大醫學院教授推網上平台 助醫科生學病房溝通用語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今年的「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得獎名單今日(28日)出爐。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超負荷,醫護工作繁重,醫科生實習時未必有充足時間觀察及學習如何與病人溝通。其中一名得獎者、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黃嘉雯,計劃以獎金舉辦工作坊、開設網頁及拍攝短片,由醫護界工作者分享工作上的難題及解決方法,讓醫科生盡快熟習病房工作流程、醫療用語及如何與病人溝通。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超負荷,醫護工作繁重,醫科生實習時未必有充足時間觀察及學習如何與病人溝通,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黃嘉雯計劃以網上平台,供有經驗醫護與實習生分享病房經驗、病人溝通技巧等,希望協助醫科生適應病房工作。(資料圖片)

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包括一般教學人員組別、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及隊伍組別。每組得獎者(個人或團隊)可獲 50 萬元獎金,其中45萬元是供得獎者進行提升教與學質素活動或計劃,餘下5萬元現金獎則是鼓勵得獎者的教學表現及成就。

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黃嘉雯是一般教學人員組別的得獎者。她提出以網上學習配合實體授課,以影片及網上平台,供醫科生學習最新醫療用語及與病人溝通技巧。

教資會主席唐家成(右)頒發2020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一般教學人員組別予黃嘉雯(左)。(教資會提供)

醫科生甚少有機會見識醫生與病人溝通 設影片分享助學習應對

黃嘉雯解釋,醫科生實習時雖然會入病房工作,惟甚少有機會見識到醫生及病人的溝通,如醫生宣告病人患癌時,實習生難在旁經歷,故邀請有實戰經驗的專家,以影片分享病房挑戰、病人互動時的難題及應對方法,「醫科生在事件發生時,即使在場亦未必消化到,所以會提供不同情境,讓醫科生了解病人顧慮、醫護處境等,協助他們在病房的工作更流暢。」

醫學界語言常有變化,黃嘉雯說,醫管局近年不再設廣東話用語字典,希望計劃下的網上平台,可供現職醫護與醫科生在線交流最新醫學術語,暫時只限中大醫學院人員使用,未來希望可設計成應用程式,加入病人使用模式,減少病房上溝通障礙。目前約29名中大教授及十多名學生參與。至於新冠肺炎疫情經驗會否加入平台?黃直言暫未有決定。

教資會主席唐家成(右)頒發2020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新晉教學人員組別予李乘雨(左)。(教資會提供)

韓籍港大講師原從事金融界 女兒出生轉職教育界

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得獎者,為韓籍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首席講師李乘雨,他畢業後獲聘到香港金融界發展,後來因女兒出生,令他感到人生有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故投身教育界。

他計劃推出「倫理教育促進計劃」,收集亞洲區情況及名人故事,建立多語言(英、普及其他語言)數碼儲存庫,以網頁、網誌和社交媒體等方式發布漫畫及訪問,並與教育、公私營機構合作,加強大學生的倫理教育,提升誠信領導才能和決策能力。被問到反修例風波及疫情先後衝擊,他是否打算繼續留港發展?他笑言任職學系或會留意記者會,暫沒未來發展計劃可透露。

教資會主席唐家成(左一)頒發教資會傑出教學獎隊伍組別予「學術誠信與道德 ─ 增強現實技術」團隊。團隊由香港浸會大學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總監王周綺華 (左二)領導,成員包括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張小燕(右二)、教育大學教學科技中心總監江紹祥(左三)、中文大學學能提升研究中心副教授藍澧銓(右一)及理工大學英語教學中心高級專任導師Andrew Morrall(右三)。(教資會提供)

大學迎新玩「虛擬學習徑」 疫情下推網上版本

隊伍組別則由「利用增強現實加強學術誠信」團隊獲得。負責領導團隊的香港浸會大學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總監王周綺華表示,團隊完成了12條「虛擬學習徑」,主要供大學生迎新時參與,希望學生在兩小時旅程中明白誠信及道德的重要性,建立正確價值觀,如不可抄襲、作假資料或數據,應適當引用資料出處等,目前服務約2.5萬名學生,期望將來會擴至全港大專院校。疫情停課期間,團隊將部分路徑體驗放上互聯網,供大學生在登入後在虛擬世界中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