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大時大節剩食多 源自送禮習俗 組織積極推廣源頭減廢
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關注剩食問題,不少環保團體推出措施,增加公眾對廚餘的認識,了解食物浪費問題的嚴重性。「食德好」是本港食物回收組織,致力連繫社區、業界、商販進行減廢工作,將剩食轉贈給有需要人士。
食德好項目經理袁德志10月初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造成食物浪費的原因很多,對香港人來說,送禮習俗是原因之一。
攝影:龔慧/受訪者提供
回收不是解決食物浪費的最佳方法。由於每年回收食物數量不斷增加,我們投放更多資源推動教育及倡議項目,推廣源頭減廢。
每逢大時大節,人們出外吃飯時,總是眼寬肚窄,滿枱都是餸菜,吃不完便倒入垃圾桶,而送禮習俗正是食物浪費的源頭。袁德志說:「以中秋節為例,企業互送月餅作賀禮,但佳節過後往往有大量剩餘食品被棄丟,造成浪費。」
他認為香港人處理剩食的意識薄弱,「一般人對剩食的看法是好臭、食壞人、肚屙、污糟、好高風險……人人都知要珍惜食物,但如何改變(惜食文化),可能要倚靠政策。」
食德好是職工盟教育基金旗下團體,成立於2009年,當時香港遭受金融海嘯衝擊,經濟環境差,食物價格高昂,勞工階層首當其衝受影響。袁德志說:「我們發現街市浪費問題嚴重,食物浪費對環境及堆填區損耗很大,於是成立食德好,減少浪費。」食德好主要由員工負責食物回收工作,也有不少義工幫忙,「我們希望為當區居民創造綠色就業,既可以服務社區,又環保,達到維持生計目標。」
建立惜食互動社區
袁德志稱:「我們在全港設有3個回收中心,分別是大埔、葵涌和元朗,主要回收街市蔬果和乾貨類食物。每天早上和傍晚時分員工會去街市收菜,因為菜販會在開市前,把樣貌參差、但可食用的蔬菜丟棄,晚上則把賣剩的食物捐出來,各區總共有80多個商戶捐贈食物。」
他指出,大部分回收食物會派發給有需要人士,食德好採用會員制度,綜援人士、領取長者生活津貼者、殘障人士以及低收入家庭均須提供證明才能申請入會,「會員數目超過4,000人,每天超過500人領取食物。」
促免責法規 保障捐贈者
「回收不是解決食物浪費的最佳方法。由於每年回收食物數量不斷增加,我們投放更多資源推動教育及倡議項目,推廣源頭減廢。」袁德志舉例說,食德好舉辦環保家務助理大使計劃,希望家務助理透過活動,學懂處理廚餘及源頭減廢理念,學界參加工作坊,利用簡單易明方法解決廚餘問題,還舉辦惜食藝遊,教導市民用雞蛋殼做飾物,結合環保和藝術元素。
食德好又鼓勵大專院校設計系學生製造家居用品,希望有助推動源頭減廢。袁德志續稱:「我們還推行惜食約章計劃,鼓勵公司不購買或不收取月餅,減低浪費源頭。」
2011年環境局數據顯示香港每天產生3,500公噸廚餘,其中三分一源自工商業,都是固體廢物的12%,大部分被丟棄的食物仍可食用。
他說:「食德好成立之初,政府不太理會剩食問題,直至2012年惜食香港督導委員會成立,我們積極提出食物回收是可行方法。食德好之前與樂施會聯署,促請政府定立《好撒瑪利亞人食品捐贈法案》,免除捐贈者、食物銀行以及回收機構捐贈食物引起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袁德志所指的法律責任,就是若有人因進食有問題食品影響健康,捐贈者須面對法律責任。他強調,外國有通過類似條例,保障食物捐贈者免於承擔不必要的法律責任。在香港,政府遲遲未有通過相關法案,不少公司因擔心承受法律風險,對捐贈食物卻步。
袁德志認為香港可仿效外國,因為外國政策較完善,商界更應牽頭減廚餘,例如徵收廚餘稅、捐贈可享稅務優惠和加強食物銀行與企業之間合作,「外國比香港行先好多」。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