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開學 中六生藉微軟、NGO獲人生首部電腦 冀恢復面授趕進度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教育局早前宣布9月新學年不能恢復面授課堂,只能「網上開學」及繼續網上學習。然而,對部分清貧或有需要家庭的學生而言,缺乏電子設備,會影響網上學習的效果。沙田區台山商會中學應屆中六學生吳嘉慧是其中一人,自小到大家中未有一部個人電腦,自疫情影響轉為網上授課後,她只能透過細小的智能電話屏幕上網課,難以兼顧閱讀電子檔案及觀看老師講課,有時更會被其他電話訊息騷擾,影響學習。
有見及此,微軟香港(Microsoft)夥拍國際十字路會等非政府組織(NGO),從大企業、銀行收集二手電腦,翻新後再轉贈予學校或有需要學生;透過轉贈計劃,吳嘉慧終於獲得「人生中第一部電腦」,然而受停課影響,網上學習難以追趕進度,對於過去大半年面授課程機會大幅減少,她直言對於應考文憑試的信心不大,期望能盡快回校上課。

沙田區台山商會中學學生吳嘉慧獲得「人生中第一部電腦」,但她認為網上學習難以追趕文憑試進度,期望能盡快回校上課。(受訪者提供)

本港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港學校農曆年假後開始停課,實施網上學習。雖然5月起曾短暫復課,由於爆發第三波疫情,教育局早前已宣布9月新學年不能恢復面授課堂,只能「網上開學」及繼續網上學習。

家中沒有電腦 只能透過智能電話上實時課堂

沙田區台山商會中學學生吳嘉慧來年升讀中六,在停課期間,由於家中沒有電腦,她只能透過智能電話上實時課堂。雖然功課一般仍可透過手寫,然後拍照呈交,但若在網課期間,老師若傳來電子筆記,嘉慧要在智能電話轉換多個不同程式才能開啟檔案,她形容初時不太適應,加上部分教師的講課速度十分快,下課後需透過詢問同學或老師才能掌握內容。

嘉慧說,透過智能電話上網課,有時會被不同「通知訊息」騷擾,例如各種遊戲的通知訊息,會令自己分神及不集中上課。

微軟香港夥拍國際十字路會等非政府組織,從大企業、銀行收集二手電腦及相關設備,翻新後再轉贈予學校或有需要學生。(受訪者提供)

透過電腦翻新計劃 成功申請獲得一部電腦

直至一日在學校內聯網平台,嘉慧看見電腦翻新計劃的資訊,成功申請獲得一部翻新桌上型電腦及標準屏幕。即便提早放暑假,作為應屆文憑試考生的嘉慧沒有停下步伐,6月起已開始使用該電腦作網上補課,終於可以同時在一個屏幕清晰地看電子檔案及課堂,大大改善學習效能,對此她直言感到十分開心及興奮。

然而,嘉慧認為網上學習始終不能取代面授課堂,過去半年停課影響學習進度,雖然現時學校不斷透過網上補課,但由於不能回校與老師交流,「唔太知道自己學習進度去到邊,(對於應考文憑試)信心唔太大。」她直言,由於擔心跟不上學習進度,會經常透過不同方式聯絡老師請教,亦會每日利用電腦上網學習英語、背單詞,但同時期望能盡快回校上課。

視像課堂非「萬靈藥」 老師應不時發問增互動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中學教師黃健威認為,視像課堂非「萬靈藥」,他鼓勵老師們在網上教學時,套用「AFK(Away from keyboard,俗稱「掛機」)」概念,即是老師應不時向學生發問及互動,以測試學生是否正在「掛機」,由此提升他們的課堂投入程度。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亦有協助電腦翻新計劃,連同微軟香港及非政府組織,今年已向75間學校捐出逾千部電腦。(受訪者提供)

黃健威形容,新一代學生較習慣用智能電話,他曾遇過部分中一新生不習慣使用電腦,「甚至無Folder(電腦資料夾)概念。」其任教學校鼓勵學生應至少具備一部大屏幕的電子設備,包括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及桌上型電腦等,以更方便網上學習。

至今已向75間學校捐出逾千部電腦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亦有協助電腦翻新計劃,連同微軟香港及非政府組織,今年已向75間學校捐出逾千部電腦,包括筆記本及桌上型電腦。協會的角色是負責聯絡不同學校的技術員,了解該校學生是否有相關需要,以及協調由學校技術員直接負責翻新及支援,從而方便學生尋求技術支援。另外,協會亦有協助學校為翻新電腦申請微軟的支援計劃,為該電腦提供正版Windows作業系統及Office軟件。

Microsoft香港公益事務總監吳家麗表示,公司一直期望支援學生及老師的投入度,過往曾與4個非政府機構合作推行電腦翻新計劃。她表示,本年爆發疫情以來,很多有心人及熱心機構在過去數個月內捐出很多二手電腦,當中包括大集團及本地銀行。

微軟香港夥拍國際十字路會等非政府組織,從大企業、銀行收集二手電腦,翻新後再轉贈予學校或有需要學生。(受訪者提供)

吳家麗說,將來會鼓勵更多銀行及機構加快更新電腦設備的步伐,此舉同時能惠及社會,提供更多翻新電腦設備予教育界。另外,公司同時提醒學校在廣泛推行網上教學時,應更注重網絡保安及保障私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