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為證銀行分行縮水「搵數」甚艱難 銀公金管局「幫唔到手」
銀行服務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幾乎人人都有銀行戶口,惟銀行的經營模式不斷改變,令市民排隊輪候櫃檯時間增加,部份市民更難接觸銀行服務。
即使銀行近年加強網上理財、自助理財服務,但原來對一些人而言,銀行櫃檯依然是遙不可及。
銀行聲稱要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又能否說到做到?為大眾剖析銀行服務問題的癥結所在,為被忽略的一群發聲,正是今次報道的初衷。
難改畢生習慣 長者未有受惠科技進步
為了解銀行縮減分行對各區居民的影響,我們親身到社區與街坊交談,得到迴響甚多。不少人均表達示希望居所附近有銀行,當中又以長者反應最熱烈。今時今日,櫃員機、自助理財十分普及,但對老人家而言,卻是一個陌生的世界。打簿、在分行排隊等職員協助提存現金,才是他們幾十年來的老習慣。上一輩人或者不再將積蓄藏於床下的鐵罐,卻始終習慣「袋住本紅簿仔」。摸着紅色的簿面、望着裡面一頁頁的蠅頭小字,感覺遠比一張提款卡來得實在。
問題在於,銀行近年不斷加強自動櫃員機、互聯網、電話理財,很多長者卻始終無法受惠。一來長者覺得步驟繁複、「怕被食卡」,二來也覺得單憑一通電話、幾個按鍵、一部冷冰冰的機器,無論如何及不上與銀行職員面對面溝通般簡單而可靠。
常說科技令我們的生活更方便,卻總會有被忽略、照顧不到的一群。
金管局、銀行公會拒向傳媒提供部分資料
是次報道中所引用的銀行分行數目,大多是翻查過往立法會文件記載,輔以金管局提供的數字。惟我們向金管局查詢自千禧年起歷年本地銀行分行及自動櫃員機的數目、及各區之分佈情況,對方只能提供2009年起至15年尾的銀行分行數目,也沒有其他分類和細項的數字。當局回覆銀行服務設施的分區資料並非「恆常彙編的統計資料」,又指我們要求的數據「涉及年份多且規模大」,因而未能提供;但金管局過往曾向立法會提供同類資料。
類似情況亦發生在銀行公會身上。過往銀行公會曾向立法會提出,舉辦一系列活動和措施,例如推出簡易版提款卡,以鼓勵長者改用櫃員機,作為銀行減分行的「補償措施」。
不過當我們向銀公查詢有關推廣成效時,對方回覆指,服務由銀行自行提供給客戶,強調公會角色僅為「協助業界推廣」,沒有向業界收集有關使用情況,亦無作任何衡量計劃成效的指標。另我們也曾向個別銀行查詢,銀行亦未能提供相關數字。因此我們也無從得知,銀行當初提出的措施成效為何。
機構網頁多錯漏反成不便
在向金管局查詢本地銀行分行各區分布數字不果後,我們只能自行透過銀行網頁搜集資料。不過,銀行網頁資錯漏百出,有銀行列出的服務設施名稱和地址均有錯別字、地址亦沒有統一格式等,令我們需多花功夫擷取資料和數據。
領展網頁也有類似情況,其網頁所載的「購物指南」中銀行及金融服務的類別,包括補習社、麵包店等,容易誤導公眾。
認真檢討盡好社會責任
在作這次的報道時,每提起報道的內容和方向,在不同場合中都引來相當熱烈的討論,反映銀行服務的問題已是深入民心。期盼今次的報道,能令銀行業再次重新審視現存銀行服務的問題、並認真作出改善,在營商和履行社會責任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