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科|黃錦良批試題具引導性違專業 葉建源指可分學生高下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一道試題要求考生評論「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引起爭議,有意見質疑題目中提供的史料偏頗,考評局稱約57%考生回答「弊多於利」,約38%考生回答「利多於弊」,認為有考生被誤導。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今日(26日)稱,數據證明題目設計令考生受引導、利益受損,料考生只按偏頗資料作答必然會低分。他又稱,題目除違反專業外,亦在道德價值的判斷有問題,認為現時有現象是「泛通識化、泛批判化」,強調對於不爭史實再作批判屬完全不適。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反駁,試卷設計向來有區分學生高下,會刻意提供有問題的資料,學生作答有差別、試題有難度是正常,「我哋講緊文憑試,要入大學、要分五星星」。他擔憂今次事件會令設計試卷的人自設禁區,影響教育質素。

2020年DSE歷史科其中一條有關中日關係的題目,觸發試題風波。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及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就具爭議的歷史科試題接受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訪問。黃錦良稱對有38%考生答利多於弊、更有17%回答「只有利」感意料之外,認為題目有強烈引導性,出題有違專業。他又稱,題目所提供的史料偏頗,考生若按此作答只會空泛無力,必定低分,有損學生利益。他續指,題目對道德價值的判斷亦有問題,形容現時出現「泛通識化、泛批判性」,對於不爭的史實再作批判完全不適合。

雖然考評局從無公布該題評分準則,但黃錦良認為既然出題題目有問題,相信評分標準同時有問題。他又指題目已在社會引起很大爭議,若不取消題目會影響評卷人的情況,連帶影響評卷結果。

未公布評分準則 加諸罪名屬不妥

葉建源反駁黃的說法,強調試題設計有區分考生能力的作用、能分辦出史料不全的就會取得較高分,「我哋講緊文憑試,要入大學、要分五星星」,有難度是正常。葉估計今次試題要求學生需回答1900-45年間後段的史實,即必須回答日本侵華史實才可作答,而考評局數據顯示,57%考生分辦出題目要求。

他認為學生若被引導,因學生不知當中史實,只抄題目中的史料,必然取低分。他又認為評分準則未公布之前,不應加諸罪名稱題目存在道德問題。

教聯會否認有禁區 但出題要體現專業

葉建源稱,以往考評局在試後會有「賽後檢討」,今次在教育局的巨大壓力取消試題,形容今次是首次造出一個不能討論的禁區,他擔憂對於日後的教學帶來問題,再有考評局人員出題時會思考,部份議題是否可以討論,「老師點教、學生點學?」黃錦良則不認同有禁區,稱國際上多人對考評局有信心,但他同時認為社會趨向政治化,出題時要有敏感度,更需有專業的體現,不需擔心有限制。

節目聽眾張先生質疑教育局決定是「有學生答錯題目就等於條題目錯」,認為同樣道理律政司若打輸官司應該問責 及減薪,而嚴先生則認為日本侵華傷害大,不應問此題目,「有無諗過中國人感受?」

黃錦良回應指,教育目標要培養對國家的感情、國家觀念,同意題目無考慮侵華期間約三千五百多萬中國人死亡的傷害。葉建源則稱題目並無美化日本侵華,但題目本身無引導學生,他認為需將它看成試題,而非政治取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