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增長追不上需求釀大塞車 巴士司機:一分鐘車程塞足一小時
本港車輛數目急速增長,尤以私家車數目增幅最驚人。導致交通擠塞的主要「元兇」,源於過去12年,道路增長率一直追不上需求,車輛領牌數目增長38.9%至72.8萬輛,同期道路僅增加8.49%,港島區道路增加更不足10公里。有學者建議政府盡快在市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減少車輛流入繁忙路段,紓緩擠塞情況。
交通諮詢委員會前年底發表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歸納出本港五大交通擠塞的原因,包括增建路面運輸基礎設施空間有限、過多車輛在路上行駛、道路使用者爭相使用路面空間、管理及執法問題,以及道路工程。事實上,車輛數目近年急速增長,由2003年的52.4萬輛,增加至2015年的72.8萬輛,增幅38.9%,當中私家車佔七成,在各類車輛中增幅最驚人,由2003年的33.8萬輛,飆升至去年的52.1萬輛,上升54%。
港島12年間道路增長不足10公里
路上的車愈來愈多,但本港公共道路的增長又能否追得上急速的車輛增長?翻查運輸署交通統計年報,發現2003年全港公共道路總長度為1933.89公里。之後一直遲緩增長,及至去年總長度僅增多約164公里,至2098.05公里,即過去12年增加8.49%,當中人煙稠密的港島區,同期道路總長度增加不足10公里,僅由432.85公里增至442.06公里。
若以按年平均增長率來看,道路總長度平均每年只增長0.68%,相反車輛數目增長升勢凌厲,同期車輛數目按年平均增加2.78%,單是2015年,按年車輛增長率便達4.11%,道路增長率僅0.13%,差異極大。交諮會主席郭琳廣早前亦預警,按現時每年車輛數目增加約4%推算,10年後將有多達100萬輛車在街上行走。
平均車速慢一成四
要增加道路,先要面對土地問題。交諮會的研究報告明言,由於土地和環境所限,擴闊或改善已發展地區的道路或路口會遇到很大困難,單靠興建新道路來分流交通並不能長遠持續,認為若不控制車輛增長,交通情況只會繼續惡化。研究報告推算到了2020年,道路總長度的平均增長率將進一步跌至0.4%,但觀乎2014年道路按年增長率只有0.29%,翌年更進一步跌到0.13%,明顯有放緩迹象。
大量車輛共用有限的路面,行車速度只會變得更慢。市區的平均行車速度由2003年的每小時25.6公里,減慢至2015年每小時22公里,減幅約14%。根據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去年上環禧利街(永樂街至干諾道中),漆咸道北(南行)(新柳街至康莊道),平日早上繁忙時間的車速分別只有每小時5.1及5.7公里,相當於成人正常步速(約每小時4至5公里),隨時「行路快過搭車」。
針對交通擠塞問題惡化,交諮會向政府提出12項建議,包括提高私家車首次登記稅至少一成五及按通脹變幅加牌照年費;將現時與交通擠塞相關的違例事項定額罰款額增加至少四成;以及在中區先行電子道路收費試驗計劃等。
翌年,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宣布就「中環及其鄰近地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展開3個月公眾諮詢,建議以中環夏慤道至摩利臣街一帶作為試點,研究向於繁忙時段駛入的車輛收費。惟諮詢期今年初已結束,至今計劃仍未有寸進。
多項道路工程延誤
至於多個正在興建的道路工程相繼延誤,路政署去年已表明繞道沒可能按原定明年通車;施工期一拖再拖的中九龍幹線亦未有完工時間表;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北面工程預計2018年始完成,南面工程則受港珠澳大橋工程延誤影響,落成無期。
新路未建成,市民及駕駛者無奈要繼續忍受塞車之苦。專研本港交通問題的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表示,面對路少車多的現實環境,政府有必要盡快在市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不應「歎慢版」。不過他不贊成增加私家車首次登記稅:「𠵱家主要係市區塞,唔應該一竹篙打沉一船人。」
交諮會委員雲維熹認為,當中環灣仔繞道、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道路總長度增長率會相應增加,而隨着港鐵南港島線(東段)將投入服務,市民轉而乘搭鐵路,預料汽車增長會放緩,有助紓緩港島南區往返中環及尖沙咀的交通擠塞。
有時嚴重到「郁都唔郁」,乘客不耐煩,寧願落車,令司機收入減少。
一分鐘車程塞足一小時
塞車直接影響「搵食車」司機生計。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主任杜燊棠指出,平日下午5時許開始,界限街往尖沙咀方向,到山東街、旺角道路口經常塞車,至少塞半小時,有時嚴重到「郁都唔郁」,乘客不耐煩,寧願落車,令司機收入減少:「停車等候一分鐘先跳(錶)一次;一分鐘車程順暢的話已可以跳6次錶」。
九巴員工協會理事長李國華亦稱,來往天恆邨總站至旺角柏景灣的265B路線,由銘基書院往旺角街市,平時一分鐘車程,遇上大塞車可塞足一小時,久久不能上車的乘客遂向司機「出氣」,大罵「點解咁耐先有車」,並故意將八達通卡大力拍在閱卡機「洩憤」,司機也只能無奈接受,「香港道路係得咁多,人同車繼續增加,無辦法,政府應檢討人口政策,起多啲天橋,同埋嚴加打擊違泊。」
運輸署回應指,政府一直多管齊下處理交通擠塞,包括改善交通基建、擴展和改善公共交通系統,以及管理道路的使用。政府亦會分階段推展交諮會一系列的改善措施。另外,政府在中環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的公眾諮詢期內,共收集到逾500份書面意見,正整理中。政府將委聘顧問為先導計劃進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並參考最新的交通數據,海外經驗等,制訂詳細落實方案,以供公眾作進一步的全面討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