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求存|今年僅開拍兩部電影 停製作幕後零收入 冀投資者出手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電影是「夢工場」,除了用影像將觀眾帶入五光十色夢境外,亦讓台前幕後實現夢想。然而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衝擊下,有幕後製作人員坦言有如夢醒,或要面對現實,迫於無奈轉行。
電影數碼影像技術員(DIT)大通從事電影幕後工作逾八年,今年只開過三日散工,零收入下,花光積蓄後就要轉行,他遺憾地說,就似一個夢沒有了。
後期製作人員協會會長陳樹幟表示,據了解今年僅得兩部電影進行拍攝工作,明年或只有這兩部港產片上映,他希望政府可提供免稅等支援措施,吸引投資者,令業界有更多工作機會。

疫境求存之電影業界系列:

電影製作停頓 《十年》導演歐文傑籲窮則變、變則通

憑《金都》奪金像獎新晉導演 黃綺琳憂上映無期

今年僅開拍兩部電影 停製作幕後零收入 冀投資者出手

大通指現時收入亦減至零,只靠積蓄及妻子的收入支持一家四口生計。(龔嘉盛攝)

妻子收入撐起一家四口

2012年投身電影行業的大通,曾做過製片部、副導演及後期公司等不同崗位,現時為DIT,即紀錄及保存每日所拍攝的電影片段。他曾經試過凌晨四點工作,至翌日凌晨一兩點才放工回家,面對「非人」般的工作時間,大通笑言全因對電影的熱情,「由細睇港產片大,覺得畫面好靚,好鍾意電影先入行,唔鍾意就捱唔到啦!」

但在疫情下,大部分電影都要停拍,大通的收入亦減至零。「2019年都拍過三、四套戲,3月到12月都有工開,但一到今年,只係得2月開過三日工,又唔知幾時先再開工」。他坦言現時只靠積蓄,以及妻子的收入支持一家四口生計,「又要交租,又要湊住兩個小朋友,使錢要就住就住」。加上他要照顧停課的子女而無法做兼職,經濟壓力十分大。

似夢想沒有了 心痛無香港製作

被問到若花光積蓄後有何計劃,大通低下頭沉默數秒,回應「都無辦法,要面對現實,唔想做呢個決定,幾遺憾都要轉行」。大通慨嘆當初為夢想才進入電影業,亦希望可「同小朋友講呢套戲爸爸都有份㗎」,但現時無奈可能要轉行,直言「好似無咗個夢咁」。

大通又指,不知何時才再有工作,「睇唔通前路,如果無晒香港製作電影係最心痛」。他希望政府可為業界提供支援應急,渡過今次難關,讓幕後製作人員有本錢等待電影業再起步。

後期製作情況更嚴峻 行業將亡

陳樹幟入行逾30年,曾製作過《最佳拍檔》、《富貴兵團》等經典電影。見證行業興衰,他指本港電影業由最蓬勃時一年可有200至300多部電影上映,至去年只得51部,今年在疫情下更只得兩部電影拍攝中,預料後期製作情況更嚴峻:「電影要拍完先再製作,就算今日有戲拍,後製都要年尾先有工開,30幾年嚟未試過咁恐怖!」

經歷過2003年沙士及現時疫情,陳認為今次情況更惡劣,因沙士時社會只是暫時停頓,「電影當時都可以賺錢,好多人等個機會,疫情一過就重新投入產業」。然而他指今次疫情未見到如此情況,「畀我哋感覺係個行業就快死,好悲觀」。

疫情只是電影節困境的催化劑

陳續稱「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認為今次疫情只是催化劑,希望政府長遠可參考東南亞其他國家,為投資者提供免稅等優惠。而在短期內則可提供現金支援,留住如大通這種有經驗人員,「啲人走咗就無,唔想香港電影變成歷史」。

英皇將投資十部港產電影 本地取景聘本地人製作

日前「英皇電影」及「天下一電影」宣布,將共同合作投資、製作及發行十部港產電影,主要於香港本地取景以及聘用本地電影工作人員,計劃於下半年度開始拍攝製作。兩間公司強調,希望在這個非常時期,為香港電影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