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拾荒・採訪手記|西貢海灘遍佈垃圾 數分鐘已執到口罩冰粒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數月,全球不少國家封關,香港也實施了史上最嚴格的出入限制措施,市民難以外遊,不少便選擇到郊野、離島避疫。然而,網上卻流傳許多相片,行山後,山間和海灘都佈滿垃圾,更有明顯是疫情期間的「限定產品」口罩。
網上圖片令記者對此感到好奇離島的真實狀況,於是便聯絡了這名3年間已180多次淨灘的「海洋拾荒者」Kitti,並跟隨她一日,前往西貢一海島「淨灘」。岸上不僅有大量棄置口罩,叢林中亦有許多陳年的發泡膠、膠樽等,僅靠義工撐獨木舟來回運載實在令人有「蚍蜉撼大樹」之感。受訪者也表示只能「盡做」,但更多仍是要靠宣傳及教育解決,「啲人鍾意山、海,點解又要破壞呢度嘅環境呢?」
記者:袁澍 攝影:李澤彤、王海圖
系列報道
海洋拾荒・採訪手記|西貢海灘遍佈垃圾 數分鐘已執到口罩冰粒袋
《香港01》的記者有兩名從無撐獨木舟的經驗,簡單講解後,採訪當日大約正午時分才登船出海。在沙灘上感覺和緩的風,去到海上便顯得清勁,為了不要頂風前行,撐船中途不斷需要矯正方向。原本預計15分鐘就能到達的海島,記者最終用了近半個小時才抵達;上島時身上的衫褲已經盡濕,手臂和腰背也開始有痠痛的感覺,然而「海洋拾荒」的任務才剛剛開始。
與大多數海邊遊玩的人不同,「海洋拾荒者」們都將自己包得十分嚴實,亦不是在島上尋找可以打卡拍照的位置。他們上岸時便開始大叫,「好多垃圾呀」,隨後便拿出袋和垃圾鉗,開始埋頭執垃圾。
數分鐘便執到多個棄置口罩冰粒袋數量亦龐大
若不是撐獨木舟,市民幾乎不會機會來到這座海島活動。儘管如此,「避世」的小島上卻有許多垃圾,黃色的沙灘上隱約見到白色的膠袋、膠樽,當然十分顯眼的「新冠疫情限定」——棄置口罩。「海洋拾荒者」幾乎數分鐘內便執到5、6隻,當日天氣晴朗,部分口罩已經曬乾,皺成一團,落在沙中。
口罩當然是今次疫情考察的重點,但是Kitti告訴記者,最近也執到大量的棄置冰粒袋,相信是招待遊客的船家用來冰凍飲。她透露早前一日,便已執到超過20隻冰粒袋,「佢哋用完之後就扔進海裡。」
工作量龐大 容易受傷 數小時已有廿袋垃圾
因為要搭船,記者出發前只是少少吃了一些東西,以免暈船嘔吐難處理。不過見到義工的時候,他們卻表示出發前一定盡量多吃一些,划船需要體力,上了島之後工作量也很大,基本不會有時間醫肚,Kitti更表示,「島上的每一分鐘都會想用來執垃圾。」
本以為是誇張,或者是受訪者太勤力,但當記者嘗試執垃圾時,便明白淨灘工作量並不小,幾個鐘頭不斷彎腰起身消耗極大。另外,島上更充滿危機——一不小心玻璃樽碎片、塑料垃圾都容易鎅傷四肢;島上叢林密佈,樹枝低矮,義工們需要鑽入深處清理時,一不小心便會受傷;發泡膠也會引致螞蟻,若不小心就會被叮咬,碰到便要立即跳入海中「沖身」⋯⋯
經過幾個鐘頭的「淨灘」行動,海洋拾荒者大約執拾了近20包的垃圾——無法帶走的,便先收在島上,待下次再來運走,又或是向經過的划艇愛好者求助,看是否有人願意「義載」⋯⋯
問題不是第一日有 人們是真的愛山和海嗎?
Kitti本職是老師,亦是一名潛水員,因為喜歡海景搬來西貢居住,卻在偶然中發現香港的海並不是想象中那麼乾淨,便投身義務清潔海洋。這次訪問雖然是因疫情而起,但經過幾個鐘頭的體驗,就知道棄置口罩只是眾多垃圾中的一種而已——海洋垃圾的問題並不是第一日有。
疫情發生後,很多市民來到海邊、郊野渡假,社交網絡上也有許多「打卡相」,香港人抒發著對山和海的熱愛。但是看到這從附近海中漂流上島的垃圾,不經還是要懷疑這份愛是不是還是太過膚淺。我問Kitti是否覺得自己是「愚公移山」或者「螞蟻搬家」,她笑笑說這些詞在以前的訪問中已經用過太多次,她更希望的是透過自己的行動感染到更多人,「可唔可以多啲人來執垃圾,又或者少啲人揼垃圾呢?」
訪問結束後,記者覺得精疲力盡,其後幾日仍肌肉痠痛。然而第二日Kitti卻發來消息,說她又獨自撐獨木舟去「淨灘」。過度描述「淨灘」的艱難,或許並不是這些「海洋拾荒者」的初衷,但以個人的力量去對抗環境問題,以小艇去運載離島的垃圾,這是否就是香港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政府是否在其中又再次缺席呢?這些問題仍然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