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檢視160公頃棕地僅發展2.5% 團體:「交貨式」回應民意
本港房屋供應嚴峻,新界棕地一直為極具爭議性的土地選項。政府自2016年公布的《2030+》提出發展棕地,及後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亦將棕地列入優先發展的選項。規劃署牽頭的「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首階段檢視約160公頃較接近現有基建設施的棕地,僅佔總面積約2.5%、即36公頃適合發展。
本土研究社陳劍青指,政府今次公布可發展的棕地範圍「大縮水」,當中發展進度甚至較棕土擴展速度慢。他批評政府於發展棕地上明顯較消極,「交貨式」回應獲早前於土地大辯論中,獲大量民意支持的土地選項。
政府於2016年公布「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2030+),當中提到透過運用棕地及荒廢農田發展新界北土地,當時預計涉及新界北約200公頃棕地。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曾指出,將展開棕地研究及多層大廈安置棕地作業者。
土地大辯論八成受訪者支持發展棕地
應屆政府於2018年就土地問題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的最終報告建議,優先發展8個土地選項,當中棕地亦為獲建議優先處理的短中期選項之一。報告同時指出,棕地於18個土地選項中,獲得的支持度最高,於問卷及電話調查均分別有約八成受訪公眾支持發展棕地。
規劃署牽頭的「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自2017年開展研究至去年11月發表報告,當中提及全港有約1,414公頃有作業的棕地,扣除已納入新發展區的棕地範圍,仍有約700公頃可探討其發展潛力,並會分階段研究當中的450公頃。
政府日前就首階段研究的160公頃提交報告,指部分棕地面對架空輸電纜、地理位置等發展限制,亦有約三成棕地分布零散,其餘則已規劃作房屋或社區設施,最終只有36公頃的棕地適合發展公營房屋,佔全港棕地僅2.5%。
陳劍青:忽視細幅棕地發展可能性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政府以範圍2公頃以上棕地群作考量,忽視面積較小的棕地發展可能性,沒有完整審視新界的土地發展計劃。他指,每年棕地擴展範圍達數十公頃,惟政府於未來10年僅發展36公頃,認為進度較擴展速度慢屬「講唔過去」。
他指出,土地大辯論的公眾諮詢顯示棕地為民意支持度較高的土地選項,但政府於發展棕地上明顯較明日大嶼等消極,質疑為「交貨式」回應民意,對餘下約290公頃的棕地研究不抱期望。他認為政府應先凍結棕土,避免繼續擴張,其次應因應不同地區的棕地發展,包括應將重置作業者納入規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