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後兩周年】佔領藝術品「傘」落中大 部分有望進駐M+

撰文:王丹麟
出版:更新:

兩年前的雨傘運動,在警察清場前,一班義工爭分奪秒拍照及搬走在佔領範圍內放置多日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曾與一眾佔領者歷經風吹雨打,別具意義;運動落幕,被「拯救」了的藝術品先後在不同地方展出,予人回顧、紀念,無論是收集的人,或是觀眾,百般滋味在心頭。
兩年過去,這批倖存的藝術品,已被一層又一層的保護膠封起,陸陸續續送到中文大學圖書館倉庫。當初辛苦搶救藝術品,今天轉送他人,負責人不再帶任何留戀,「宜家有個地方安放就好」,而年初已表明有意收藏該批藝術品的M+,更進一步對此表示「樂觀」。

雨傘運動視覺庫存計劃負責人黃宇軒與義工,先將雨傘運動中的海報藝術品轉為數碼圖片,未來希望能推出網站讓市民瀏覽。(受訪者提供圖片)

中大接收   負責人冀推網站

有人說,2014年佔領期間的金鐘,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藝術展,不同種類的藝術品在佔領區內隨處可見。雨傘運動視覺庫存計劃負責人黃宇軒,當時與一班義工在警察清場前,收集大批金鐘佔領區內的海報、橫額及立體裝置,合共逾千件藝術品,經由義工妥善保存並紀錄後,去年曾舉行過展覽。

原本擺放藝術品的倉庫一年多,資金花光,黃宇軒說民間很難妥善保存大量藝術品,現由中大圖書館收藏,感到鬆一口氣。(受訪者提供照片))

為了好好保存藝術品,一班義工籌款租用倉庫,撐了一年多,資源耗盡,不得不找擁較多資源的機構安置,最終由中文大學圖書館接收,6月底開始被分批送到倉庫。「有人想由民間保存」,黃宇軒說不同人曾對如何保存藝術品,有不同的看法,

「但民間好難做……好難妥善咁保存啲藝術品」
雨傘運動視覺庫存計劃負責人黃宇軒

一邊上班,一邊在不同活動幫手做義工,還得處理及搬運藝術品,黃宇軒的聲音明顯帶着疲累,不再想是否捨得的問題,「宜家有個地方安放就好」。

其中一幅藝術品,創作者以佔領參與者和上一輩中間的空隙,示意兩代間的代溝。(受訪者提供圖片)

口上說不留戀,卻處處可見黃宇軒及義工對藝術品的愛護。他們將海報藝術品轉為數碼圖像,未來希望能推出網站,讓市民重溫,但一切仍需等待與大學圖書館商討。有關藝術品去向,中大圖書館回覆指最初收藏,是因雨傘運動藝術品是研究香港歷史的獨特檔案資料,對全球研究社會運動藝術品的學者是重要的研究材料,由於剛收藏不久,仍在商討處理細節。

M+設計及建築首席策展人陳伯康指,館方仍在討論是否收藏雨傘運動藝術品,但對結果感樂觀。(西九文化區網站圖片)

難覓藝術品原創人 M+仍在討論是否收藏

另一邊廂,年前已傳出有意收藏雨傘運動藝術品的西九文化區視覺藝術博物館M+,設計和建築策展人陳伯康指館方仍在討論,但對結果感樂觀。若最終成事,館方會向雨傘運動視覺庫存或有藝術品原創者作出詢問。

今年3月,M+曾舉行相關論壇,其中有探討雨傘運動藝術品的收藏。陳伯康表示現仍在討論會否收藏相關藝術品,他承認決定所需的時間較長,其中不只要考慮藝術品當中的政治因素,還有是釐清創作者的版權問題,因許多作品未能追尋創作者,「我們理解大眾對藝術品的感情,但我們需客觀地處理」。

對於雨傘運動最終能否置於M+內,陳伯康指感到樂觀,

「作為位於香港的視覺藝術博物館,我看不到任何原因不收藏雨傘運動(藝術品)。(As a museum of visual culture in HK, I can't see how we could not somehow include the Umbrella Movement.)」
M+設計及建築首席策展人陳伯康
由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學生縫製的「百家傘」,為其中一個在雨傘運動為人所關注的藝術品,現時存於學系總部。(受訪者提供照片)

「百家傘」落誰家?

M+或成雨傘藝術品的歸宿,而傘運期間當中一個最為人所深刻的是一幅位於夏愨道行人天橋上,10米乘10米的「百家傘」,這把彩色的「傘」,曾為人帶來鼓舞;今天,卻在黑漆漆的儲物室安躺了好一段時間,「就好似同成個運動完結咗」,當時的發起人謝榮軒(Kyle)淡然說道。

當初希望為人帶來祝福,當時作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學生,Kyle想到的是創作一件能與佔領者互動的「百家傘」,材料是佔領區內的雨傘,混和了胡椒噴霧和催淚彈的化學物,50人共花3天3夜進行縫合。去年,百家傘曾在理工大學展出;半年前有藝術機構提出收藏,最後不了了之,自此一直放在學系總部的儲物室內。Kyle說沒人再跟進,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啲人遺忘咗就係遺忘咗」。

他明白對於民間來說,要妥善保存或長期放置一幅如此大型的藝術品,有一定難度,若有博物館或美術館願收藏,他表示十分同意,「起碼會保存好啲⋯⋯宜家塊布,都可能發咗霉」。

發起製作「百家傘」,當時就讀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三年級的謝榮軒(Kyle),指作品現存放於學系總部的儲物室內,感覺「就好似同成個運動完結咗」。(王丹麟攝)
hotline